摘要:出乎衆人意料的是,在第一期《武則天》播出以後欄目取得了巨大的反響,很多觀衆都成爲了蒙曼的歷史迷,她有時在小區遛彎時也會被鄰居認出,但蒙曼表示沒有壓力,因爲她覺得這些人通過《百家講壇》認識她,就說明大衆都在關注歷史,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此時的蒙曼對於《百家講壇》的瞭解僅限於這是一檔歷史欄目,身性低調的她起初想過拒絕,後來魏學導演告訴她《百家講壇》的宗旨其實是建立起一個學者和大衆之間的橋樑,這就與蒙曼的初衷不謀而合,因爲在蒙曼看來無論是歷史也好,文學也好,所有的人文學科都必須具有社會價值,如果脫離了這一價值,只把它當做是學者之間的遊戲來講,任何學科都只能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事物。

2007年11月19日,歷史文化類欄目《百家講壇》迎來了開播以來最年輕的一位主講師-蒙曼。這位32歲就成爲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的才女,無論是在講臺上還是在熒屏前能做到從容不迫,侃侃而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才女,尋求她的身上有哪些值得考究的地方。


01


1975年蒙曼出生於河北的一戶書香家庭,身爲教師的父母,自小就對蒙曼和哥哥在文學素養上的培養十分重視,讀書學習是一輩子的大事,蒙曼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小小年紀就能在學習之餘開始自覺地拿起書本仔細閱讀,蒙曼在參訪中曾說“因爲父母都是文學出身,在他們的耳聞目染下,自己也開始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蒙曼的家庭條件並不算很好,但是每個月父親還是會拿出一大半工資爲家裏買書,直到後來蒙曼進入中央民族大學讀書,父親還會給她指定書單陳列出必讀書目,雖然有的書在圖書館借不到但是父親還是會不辭辛苦託人打聽買來寄給她。



但是真正讓蒙曼走上研究歷史的契機最初並不是因爲愛好,1996年蒙曼大學畢業,她對未來充滿了迷茫,父母告訴蒙曼歷史專業並不是熱門專業,眼看着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不如考個研究生繼續深造。於是,聽從父母建議的蒙曼又開始了自己求學之旅。


隨着歷史研究的深入,蒙曼也愈發平靜,她每天在成堆的史書文獻中沉溺進去,研究生的生活很快結束。這時中央民族大學向蒙曼拋去了橄欖枝他們希望蒙曼可以留在歷史系工作,但是此時的蒙曼卻還想繼續學習,“我是喜歡教師這一職業的,就算是小學老師我也沒有二話,但是我目前還不想工作。”



每每提到這裏蒙曼就很感激父母對她在學業上的支持,“當時身邊的人都在勸我爸媽,他們覺得女博士的前景並不樂觀,不如讀完研究生就快些找工作結婚生子穩定下來。”蒙父蒙母只是坦然一笑,蒙曼的哥哥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不重,再養一個博士也不是供不起。


他們甚至安慰蒙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步調,先不要考慮後果,儘管去做,學業和愛情並不對立,做到最後不後悔就可以。


在父母的支持下,蒙曼考取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得以繼續在歷史的海洋中徜徉。在博士畢業後,蒙曼仍然選擇回到中央民族大學任教,父母爲了讓她可以在更好的北京安定下來,老兩口拿出所有的積蓄替女兒在工作周邊付了一套房子的首付,可以說沒有父母做蒙曼堅實的後盾,就沒有現在的蒙曼。



02


就是這樣一位身材嬌小,其貌不揚的女孩子,以幽默輕鬆的課堂氛圍吸引了無數學子前來聽課,在中央民族大學的校園裏,只要是蒙曼老師的課就必定場場爆滿。這一盛況也引來了《百家講壇》導演魏學的注意,“其實我收到《百家講壇》欄目組邀請的原因是我的學長孟憲實在參加完欄目後向導演推薦的我。”


後來那位魏學導演就來到民族大學,讓蒙曼找幾個學生再當衆上一次課後才敲定她成爲《百家講壇》新一期的主講人。


但是此時的蒙曼對於《百家講壇》的瞭解僅限於這是一檔歷史欄目,身性低調的她起初想過拒絕,後來魏學導演告訴她《百家講壇》的宗旨其實是建立起一個學者和大衆之間的橋樑,這就與蒙曼的初衷不謀而合,因爲在蒙曼看來無論是歷史也好,文學也好,所有的人文學科都必須具有社會價值,如果脫離了這一價值,只把它當做是學者之間的遊戲來講,任何學科都只能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事物。



因爲理念相同,蒙曼來到拍攝現場進行試講,當時節目已經由孟憲實教授講到了“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學長希望她應該接着講下去,所以蒙曼就選擇了“武則天”作爲授課題目。


雖然第一次上電視有些緊張,但是蒙曼依舊選擇堅持自我的上課風格,她認爲只要用最簡答的方式向大衆講述歷史就可以了,至於怎麼講述因人而異,萬變不離其宗就可以。


出乎衆人意料的是,在第一期《武則天》播出以後欄目取得了巨大的反響,很多觀衆都成爲了蒙曼的歷史迷,她有時在小區遛彎時也會被鄰居認出,但蒙曼表示沒有壓力,因爲她覺得這些人通過《百家講壇》認識她,就說明大衆都在關注歷史,這是一件好事。而且蒙曼坦言知名度的擴大並沒有給她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在課堂上她依舊會對學生教學嚴厲,蒙曼從來沒有變過。



作爲于丹老師後第二位登上《百家講壇》的女性主講人,年輕的蒙曼自然會被觀衆拿出來和前輩比較,甚至有段時間“小於丹”的名號就跟隨着蒙曼形影不離,但是蒙曼卻很樂呵呵的回答這種現象在2007年她第一年登上《百家講壇》的時候比較常見,蒙曼是很理解的。


畢竟除了于丹老師外只有自己一位女性,觀衆一定會將二人進行聯想,比較出她們二人相似的地方。但是蒙曼表示大衆對一件事物的認知永遠是從同變異的過程。這種言論只持續了一年就消失不見,就是因爲大衆在對我深入瞭解後發現了我和于丹老師在風格上的不同。



03


《百家講壇》的播出拓展了蒙曼的社會知名度,在歷史低迷的今天,蒙曼開始用實際行動呼籲大衆關注歷史,瞭解中華傳統文化。在一度頻繁上熱搜的詩詞文化類欄目《中國詩詞大會》裏,我們看到主持人董卿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也看到了選手們的出口成章,作爲評委的蒙曼也再次向大衆展示了她的錦繡才華,原來蒙曼教授不僅在歷史方面研究深入在文學詩詞方面也有深厚的造詣。


文學和歷史是互通的,蒙曼雖然頻繁登上詩詞類節目,但她對歷史的初心並沒有改變,“我永遠喜歡歷史,我迫切的想讓大衆知道歷史,改變他們對一些歷史的錯誤認知。”在一個提問環節中,我們瞭解到蒙曼的媽媽其實是一位滿族人,所以主攻隋唐歷史的她對清朝也頗有研究。蒙曼認爲大衆一味的拿近代屈辱的歷史來否定仇視清王朝統治是不對的。



在她看來清朝本身是沒有過大問題,只是落後腐朽的制度讓它在西方先進文明下不知所措,蒙曼還表示清朝有着封建社會最勤勉的帝王,它對中國疆土的開拓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倘若將明王朝置身於相同的情況下,後果將不堪設想。但就是因爲大衆對歷史知之甚少,在某些層面我們產生了錯誤的認知。這麼多年來,蒙曼一直肩負着讓歷史具有社會價值讓更多人知道歷史的責任前行。


身爲歷史學教授,蒙曼一直都在力行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的道理。我們不難看出蒙曼在《百家講壇》中所講述的歷史人物都是類似於“武則天”“太平公主”這樣的女性人物。在談到如何選擇題材的時候,蒙曼的初衷是覺得隋唐與當下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我們可以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來爲當今社會的發展提供啓示。



蒙曼表示任何國家的興盛與衰落都不是依靠男女一方可以決定的,在古代那種對女性壓迫強烈的環境中依舊可以湧現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的女皇帝,就說明女性在歷史進步中的價值,那麼環境相較於輕鬆的當今社會女性應該有更加燦爛的光景。


每當我們提問到關於歷史的問題時,蒙曼總是兩眼放光,對着你滔滔不絕,當你問道隋唐有哪些好處時蒙曼第一個蹦出來的話就是“唐朝以肥爲美,女孩如果到了隋唐就不用減肥了。”


說完她就有些害羞的衝着鏡頭笑,我想歷史對於蒙曼而言是一個可以反應生活的朋友,她可以在方方面面裏找出史實來告訴你應該如何做,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許多觀衆在蒙曼的影響下愛上了歷史,成爲了她的忠實粉絲。


04


雖然蒙曼在事業上節節開花,但是蒙父蒙母依舊爲女兒的終身大事憂心不已,如今的蒙曼已經邁入40大關,但是在感情生活中卻一直沒有任何動靜。隨着蒙曼的知名度越來越大,老兩口開始頻繁的在出席活動中爲女兒徵婚,他們不要求女兒的另一半有多高的學歷,只要兩人合得來就沒有問題。但是,依舊有許多人對這朵高嶺之花望而卻步,兜兜轉轉蒙曼至今還是獨自一人。


不同於父母的焦急,蒙曼個人對自己的感情生活十分淡然,她認爲正如當初自己上《百家講壇》一樣,凡是都講究一個因緣際會。



當下的她十分享受單身生活,認爲感情的事兒最是強求不來,許多人都因爲自己的優秀不敢上前,蒙曼覺得女孩子優秀是沒有錯的,她也從不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愛情本來就是衆裏尋他千百度,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說不定自己的良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等着她驀然回首呢。


在女兒的安慰下,蒙父蒙母也對她採取了放任的態度,感情的事最強求不來,他們都不希望蒙曼因爲世俗的言論草率的決定了自己的婚姻大事,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對於兩個家庭來講都沒有好處。父親告訴蒙曼他和媽媽並不會逼他,只要順其自然,屬於蒙曼的靈魂伴侶總會出現。



05


蒙曼的成功我認爲是必然的,首先在家庭環境中我們能看出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當蒙曼想要做任何與世俗標準不同的事情時,她的父母都給予孩子高度的信任與支持,他們雖然將蒙曼領上了文學的道路,但是並沒有過多地干涉女兒選擇自己的人生,蒙曼選擇讀博士不想工作,他們支持;蒙曼因爲環境惡劣不能專心投入工作,父母就盡力幫她安定。


最後蒙曼選擇單身至今父母也從來沒有逼過女兒。在無數次的採訪中,蒙曼都表達了自己對父母的感激,如果沒有父母給予她力量,自己很難在人生的交叉路口選擇一道正確的道路。



其次,在蒙曼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純粹。在找到自己的愛好後能不顧一切的扎進去研究學習,並且能抵擋住一些物質的誘惑守住本心,雖然近年來蒙曼的曝光度較高,但是她的職業軌跡並沒有偏離,依舊在三尺講臺上堅守


最後,蒙曼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她接受採訪時稱70後是受改革開放影響最大的一代人,他們伴隨着祖國的成長,也開始尋找祖國發展的目標是什麼,隨着越來越多人追憶中國歷史,蒙曼開始思考我們的祖先究竟創造了怎樣的業績,真正的歷史是什麼樣子。所以她選擇學習歷史,來爲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無論是《百家講壇》還是文化類綜藝,蒙曼還是在積極探索搭建學者與大衆的橋樑



生活得必有失,蒙曼感情生活的空缺,依舊沒有阻擋她對生活的熱愛,擁有可愛的學生從事着自己喜愛的事業,蒙曼的精神生活並不匱乏,她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也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