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常綠老師說,學會和孩子溝通是爲人父母的基本功,希望這次兒童節家書能夠給父母一點啓發,給孩子一些觸動。“有個家長私信我說,孩子到了青春期,恰巧又碰上疫情窩在家,母女之間的關係不但沒緩和,還越發衝突了,家長說想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兒童節這天,奉化龍津實驗小學五年級2班班主任林常綠老師,聯合38名學生家長,給孩子們準備了特殊的禮物——給孩子的一封家書。

拆開信件,有的孩子哭了,有的露出會心微笑。很多孩子說,第一次收到父母寫的信,裏面有些話,平常沒講過,是爸爸媽媽第一次講出來。

孩子青春期溝通不暢

家長想帶娃去看心理醫生

兒童節給孩子寫封信,靈感源於前兩天林常綠老師和一位家長的微信聊天。

“有個家長私信我說,孩子到了青春期,恰巧又碰上疫情窩在家,母女之間的關係不但沒緩和,還越發衝突了,家長說想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林常綠從教24年,當了23年的班主任,是寧波市第四屆“百優班主任”,奉化區優秀教師。她說,五年級的孩子十二三歲,正是叛逆期。

“還有個孩子,好多天不和媽媽說話,媽媽一說話,他就回到自己房間,砰一下把門關上。”林常綠說,家長不知道咋溝通,孩子不願意溝通,成了橫亙在兩代人之間的鴻溝,遙遙相望,又相對無言。

林老師一邊紓解家長情緒,一邊暗暗想辦法。

她是語文老師,20多年的經驗讓她明白,不好開口的話用筆寫下來,也是一種溝通。“我帶班,有星語心願,微記這些小欄目,孩子們把感受和小事記下來,三五行交上來,我知道他們怎麼想的,就能針對性的開展輔導。”林老師說,爲了鍛鍊孩子們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給父母寫信的,不少。“這次,兒童節,讓家長給孩子們寫封信吧。”

瞞着孩子寫封家書

這是老師和家長送的兒童節禮物

寫信這事,都是爸媽瞞着孩子們,偷偷寫的。

今天早上,林老師拎着袋子過來,六一兒童節,歡樂是主題,林老師讓孩子們表演幾個節目,氣氛差不多時,林老師把這份特殊的禮物交到孩子手中。

拆開信封,教室一下子安靜了。

今年剛剛轉校過來的王米拉手掩面容。她一直是家裏的乖乖女,媽媽的天使寶貝,父母的疼愛沒少給沒少說,可看到媽媽的親筆信,她還是忍不住哭了。

“爸爸媽媽供我上學,太辛苦了,尤其是媽媽,做生意很累,回到家還要照顧我和剛出生的弟弟。”王米拉說,她要好好學習,不讓媽媽操心。

活潑好動的蔣顏子,看完信,趴在桌上嗚嗚哭出了聲。

“媽媽很古板,我跟她聊同學之間的事,她不愛聽,後來我就不說了。我以爲媽媽不知道我心裏想什麼,原來她都知道。”蔣顏子說,媽媽信中寫道“你總是會顧及我的感受,謝謝你,我的大寶貝,謝謝你如此善良”,這句話讓她淚崩。“原來媽媽一直愛我。”

“把兒童節過成母親節”

看了這封信小男生原諒媽媽

“我想把這個兒童節,過成第二個母親節,告訴媽媽,我愛她。”502班12歲小男生陳振楠眼裏噙着淚水。他說,今天媽媽下班,他要給媽媽做好喫的,“她最愛聽我講笑話,每次講笑話她都笑的嘎嘎嘎,我要給她講好多笑話。”

收到這封信之前,陳振楠是家裏的小小男子漢,一直幫助媽媽照顧7歲妹妹,最近有幾次不愉快,讓他和媽媽之間有了嫌隙。“媽媽說她會努力改掉愛發脾氣的壞毛病,媽媽還誇我是妹妹的驕傲……”陳振楠說“相信媽媽”。

“每個同學都收到了父母的一封信,有的我摸摸信封,很厚實,應該寫了四五頁紙。”林常綠老師說,不少家長私信說“感謝老師創造了一個和孩子交流的機會。”

“女孩子感性些,心裏的結容易打開,男孩子看完表面鎮靜、故作堅強,但也會有觸動。”林常綠老師說,學會和孩子溝通是爲人父母的基本功,希望這次兒童節家書能夠給父母一點啓發,給孩子一些觸動。記者 王冬曉/文 張培堅/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