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是從不懂到懂,從學習中才能夠成長的。所以我們很多時候難免會犯一些錯誤,而很多家長往往卻很在意孩子的錯誤,對他們過度苛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錯誤當中不斷的成長,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犯錯和糾錯引導堆積起來的。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在錯誤中吸取的教訓,而不是過多的在意孩子做錯了什麼。

他最好的朋友歡歡總是抱怨他的兒子毛毛有很多小問題。在挨個兒犯,他可能沒有一個好名字,所以毛毛躁躁有。歡歡說,每次他叫兒子做作業,如果他不生氣,他決不會讓兒子扔掉遊戲機。毛毛不這麼認爲。他認爲他母親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無聊。我沒有做作業。我玩了一會兒就回去寫作了。你打電話給我越多,我就越不想寫信。例如,毛毛和歡歡沒有就家庭作業達成一致。毛毛認爲,當你回家喫飯時,寫作業、玩遊戲、然後做作業是錯誤的。毛毛認爲家庭作業只能在家裏做。他喜歡先玩遊戲。唉,他先做作業,不想讓媽媽參與。

所以針對一件事情當家長覺得孩子做的不對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明確這件事情,孩子是不是跟家長有共識。如果連這個前提都沒有,兒子覺得自己根本就沒錯兒,媽媽覺得自己有錯,那兩個人肯定收不到一塊兒,吵架拌嘴,那就見怪不怪了。

通常家長認爲孩子做錯了事,就把孩子所做錯的這件事反反覆覆拉出來吊打,最後孩子不得不屈服,從而去做家長認爲正確的事情,這樣的情況下,往往是孩子不情不願的去做了這個事情,孩子失去了對這個事情本身的興趣,覺得這就是家長脅迫下必須做到。就像歡歡喊毛毛寫作業這件事。歡歡這麼做,毛毛就會覺得寫作業不是自己的事兒,慢慢的把寫作業當成了一種差事,當成了自己爲了媽媽所做的犧牲。

這其中的要害在於歡歡沒有看到毛毛真實的需求。毛毛上課上一天以後已經非常累了,他回到家裏想先休息一會兒,休息了之後再投入學習。歡歡腦海裏只有一種想法,就是要先寫作業,寫完了,在做課外的作業,多寫,多做,多學,把成績搞上去,孩子纔有未來。兩個人的需求是完全不匹配的。如果歡歡能夠採用以下步驟,把毛毛的需求也考慮進去,那面對毛毛想要打遊戲,再寫作業這件事的時候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第一步,表達共情,詢問和傾聽孩子的需要。

歡歡可以這麼問說:毛毛上一天課是很累了吧,你想先幹個啥?休息會兒還是直接寫作業,寫完在休息呢?

如果毛毛回答:要麼我還是先打會遊戲休息會兒吧,腦子太累了,打會兒遊戲再寫。

第二步歡歡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好的,那你就先打一會兒遊戲,不過媽媽覺得你這每天作業都挺多的,要是動筆太晚了,可能你睡覺就會很晚,那就太累了,媽媽希望你不要睡很晚,搞得累。

第三步,歡歡可以跟毛毛一起想辦法,並且呢,把想的這個辦法達成一致。

歡歡,可以說:毛毛,要不咱先玩半個小時,你開始寫作業,媽媽去收拾屋子,收拾完了,媽媽加班,邊加班邊陪你寫作業,你看怎麼樣?

第四步,家長可以看孩子的反饋,再去修正方案。

如果毛毛對媽媽上面所說的有異議,比如毛毛說自己先要玩一個小時,或者毛毛說晚睡就晚睡沒關係。媽媽這個時候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主要提事實就可以。歡歡可以這麼說:最近你每天回來先打遊戲打一個小時,最後寫完作業都要到12點半了,每天晚上睡覺都不足六個小時。如果少打半個小時,每天就可以保證12點之前睡覺啦。

經過長期實踐,家長面對孩子做一些讓人生氣的事情的時候,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抓狂,纔有可能跟孩子商量接下來的處理方式。媽媽和孩子之間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主要在於兩個人要不要溝通,有溝通就可以解決。不要讓情緒發泄毀了溝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