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的朋友在山上勞作時,時常會看到一種喬木,它的葉子呈圓卵形,葉片大。

但是它的葉子背面白白的,葉面是青色,所以這種喬木叫做白背葉,別名白鶴草、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等等。

白背葉爲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的根或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葉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狀茸毛。葉互生,圓卵形,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白背葉一般生長在山谷、村邊、路旁或者灌木叢中,到了秋天,白背葉的枝頭上會掛着許多的像刷子一樣的果實,非常的好看。

白背葉主要分佈於雲南、廣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和海南。生於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叢中。

白背葉枝條的皮非常好剝,農民朋友常剝它的皮來捆綁東西,當繩子用。

它的枝幹就當柴燒。

據相關資料記載,其實白背葉是一種中藥材,白背葉其入藥部位爲根或葉。其性味味微苦、澀,性平。歸經歸肝、脾經。全年可採,鮮用或曬乾。

白背葉有清熱,利溼,止痛,解毒,止血的作用。治淋濁,胃痛,口瘡,痔瘡,潰瘍,跌打損傷,蛇咬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外用:研末撒或煎水洗。

白背葉的果實種子是黑色的,橢圓形,非常好看。

白背葉根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溼,收斂固脫之功效,常用於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具有消炎止血之功效,常用於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