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關係不好的孩子,厭學情緒更重。各地中小學生都在陸續迎來返校開學,正當家長們以爲能鬆一口氣時,卻發現有些孩子抗拒上課,出現明顯的厭學情緒。

各地中小學生都在陸續迎來返校開學,正當家長們以爲能鬆一口氣時,卻發現有些孩子抗拒上課,出現明顯的厭學情緒。

上海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蔡丹在接受東方網採訪時表示,“對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其實挺喜歡在家上課,因爲很自由。”

因爲疫情導致孩子們長時間在家,缺少與同伴的交流也缺少戶外活動,學生們可能會有一些情緒變化。“這些變化都是正常的,合理的,而且每個人都會有心理彈性,會朝着向好的方向發展。”

蔡丹認爲,厭學是個“複雜的問題”,而厭學的開始源自於童年的學習經歷。

他特別提醒小學生家長,不要給孩子過重和過大的負擔,尤其在孩子沒有“開竅”之前。否則到小學高年級,會降低他們的學習動機。“一旦已經開始厭學了,矯正就比較複雜。”

首先,要分析家庭系統。父母關係好不好?“家庭關係不好的孩子,厭學情緒更重。這不是孩子不想要學習,只是發泄對父母的不滿意。”

其次,家庭支持夠不夠。如果孩子遇到困難,父母及時幫助和支持,那孩子心裏就會有“我搞得定,我不怕”這樣樂觀的念頭。如果孩子做不好,經常受到父母的責備和批評,那動機就會下降。

最後,要找到孩子心中的夢想。蔡丹教授做了一個感性的比喻,“孩子心裏有個美麗的精靈,但父母有時候不一定看得到。”

因爲父母比較容易看到的,是孩子是否做作業,考試是否有好成績。但這個語數外不是孩子的小精靈,孩子的小精靈說不定是模型、藝術。這個“小精靈”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所以可以試着從“小精靈”入手,去帶動其他的動力。

另外,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與小學生的溝通一般是身體接觸,抱着,擊掌,眼神交流。這些都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和途徑。中學生更容易情緒波動和激惹,很多父母覺得很難溝通。這裏需要提醒家長注意以下幾點:

1 評估一下你在孩子青春期之前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如果之前關係還不錯,那溝通還是可以有方法的。如果之前沒有花很多時間,親子關係的基礎比較弱,那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你給他獨立的空間。“只講關鍵的,講了就要做到,不需要什麼都講。”

2 溝通的時候需要合理選擇時間和場合。

比如孩子一回來,做作業很煩躁的時候就不適合溝通。作爲家長,要知道孩子“受教時刻”,“也就是說,孩子在不同狀態和時機,有一個比較容易打動的點。”這需要父母自己尋找,比如在週末戶外活動的時候,可以聊聊上次想討論的話題。

3 溝通的時候多說說自己的想法。

用“我覺得”開頭,不要用“你”開頭。因爲說自己的感受是可以的,青春期的孩子不太想家長過多直接說他。

4 在矛盾激烈的時候,不要說道理,理解孩子的感受。

“這時候說太多道理是沒用的,因爲孩子大腦都被情緒控制了,理性分析的腦區沒有激活,說了只會越來越生氣。”

因此蔡丹建議,當矛盾發生時,如果家長還願意安撫,可以安撫情緒。如果家長自己都覺得很生氣,最好是先離開,“可以立正、向後轉、起步走,到廚房喝杯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