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此,李筠的叛亂,很快就被趙匡胤平定了。此前,北漢皇帝劉鈞曾來過書信說要兩家聯手對付趙匡胤,李筠於是向北漢求救兵。

前言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大宋王朝後,由於政權的來路不正,趙匡胤懷柔一切可以懷柔的力量,籠絡人心,以保證大宋王朝的穩定運轉。但是趙匡胤的懷柔政策不可能在全國所有的角落都暢通無阻。就在他登基三個月後,一個手握重兵的地方節度使終於打破了觀望,首先跳了出來,舉起了反宋復周的大旗。

趙匡胤遇到了他建國以來,第一次反對中央政府的起兵反叛。


劇照-趙匡胤

那麼最先失去耐心的這個人是誰?他爲什麼要首先站出來反對趙匡胤呢?他有能力對新建的大宋政權造成威脅嗎?

一、李筠挑戰趙匡胤的五個資本

這個跳出來的人叫“李筠”,他本是後周的昭義軍的節度使,治所在潞州。李筠原名叫李榮,爲了避諱才改名叫李筠,他是一名初識文墨的武將。

而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的節度使,卻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趙匡胤。

他有什麼資本來挑戰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武功高強,李筠是昭義軍的節度使,武功高強,善於騎馬射箭。在冷兵器時代,會騎馬射箭這就是本領,這就是一種資本。

開國功臣,當年郭威帶兵殺回開封奪取漢隱帝的帝位時,李筠是跟隨郭威殺到京城的人。所以郭威做了後周的皇帝后,就封賞李筠做昭義軍節度使。

守邊有功,李筠的治所在長治,這個位置在後周時期,北面面臨的是北漢和契丹,它是阻擊北漢和契丹的一個前沿陣地。李筠打了很多勝仗,他是後周的邊地長城,他守邊有功。

驕橫成性,由於長時間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做官,李筠養成了一個壞毛病——“驕橫”。他覺得他在那兒就是土皇帝了。《宋史·卷四百八十四》載:“筠在鎮擅用徵賦,頗集亡命,嘗以私忿囚監軍使,世宗心不能堪,但詔責而已。”說的是李筠私用國家的賦稅,收留大量的逃犯,因個人恩怨將朝廷派遣的監軍抓進了監獄,從這三件事情可以看得出來,李筠那還是不一般的驕橫。

資深,當初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中做一個小頭目的時候,李筠就已經做了多年的昭義軍節度使了;而到趙匡胤陳橋兵變時,李筠做節度使則已經整整八年了,其資格比趙匡胤老很多。


資本

李筠正是因爲有了這五項資本,他纔敢跳出來反抗大宋。

那麼李筠又是怎麼反抗的呢?

二、面對趙匡胤的加官進爵,李筠不僅不買賬,而且還向趙匡胤示威

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給李筠加了一箇中書令的官職,想以此來安撫他。

那麼李筠是怎麼應對趙匡胤對他的封賞的呢?

李筠不買賬

新皇帝給他的封賞,他不要。《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及上遣使諭以受禪,筠即欲拒命,左右爲陳歷數,乃僶俯下拜。”李筠當着朝廷使者的面,直接就想要拒絕了趙匡胤的封賞,他身邊的人都知道了,他這是一點都不給大宋皇帝的面子。

李筠如此的做法太過了,於是他身邊的人都勸他,說人家趙匡胤的命好,人家是真命天子,叫李筠認命,人不能和命鬥。李筠最後才非常勉強地跪拜,接受了這個詔令。

然而,事情還沒完。

跪拜前主

在接待朝廷使者的宴席上,大家正在喝着酒,李筠這個時候突然叫人把後周太祖郭威的畫像拿到廳堂上並且掛了起來,然後對着這個畫像又是拜又是哭。《宋史》載:“及延使者升階,置酒張樂,遽索周祖畫像懸壁,涕泣不已。”


李筠當着當朝皇帝使者的面,跪拜前朝皇帝,這是赤裸裸的挑釁和示威。

《宋史》載:“賓佐惶駭,告使臣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爲訝。”左右的人很是驚恐,趕緊打圓場,說節度使喝多了,亂了酒性,不要追究他了。

使者將這個事情全記錄下來了,結果這件事情鬧大了。

這件事傳播的非常快,迅速地傳到了兩個皇帝的耳朵裏。

首先當然是宋太祖趙匡胤了,使者將這件事情原封不動的告訴了趙匡胤,趙匡胤明白了李筠這個刺頭肯定要鬧事情了,但他並沒有採取行動,因爲他師出無名,所以還不到時機;再者,大宋纔剛剛建國,不宜動武。

第二個是北漢的皇帝劉鈞,劉鈞聽了很高興,立即寫信給李筠,說要和他聯手將趙匡胤給滅了。

將密信送給趙匡胤

李筠收到劉鈞的密信後,非常高興,他很樂意跟北漢一起聯手對付趙匡胤。


密信

然而,李筠不知怎麼想的,他居然把劉鈞寫給他的密信送給了趙匡胤。

這就有點不可思議了。你李筠和北漢私下勾結對付趙匡胤的書信,竟然送給了要對付的對象。

這讓人難以理解。

小編認爲,李筠這是在向趙匡胤示威。連北漢都願意和他聯手,自己還是很有實力的。他這是沒把趙匡胤放在眼裏。

三、趙匡胤試探李筠,李筠則派兒子到趙匡胤身邊做臥底,敗露後,起兵反叛

趙匡胤、李筠各懷心思

趙匡胤很是老練,在收到李筠的密信後,第一,沒有下詔責備他;第二,沒有派兵征討他。反而下令封賞他的兒子李守節爲皇城使,讓他進京做中央的官。趙匡胤這麼做,其實是在試探李筠。

李筠在接到這個詔令後,也讓他的兒子去了。

那麼李筠爲什麼讓他兒子去呢?這不是羊入虎口嗎?


臥底

很簡單,李筠這是讓他兒子到趙匡胤身邊去做臥底,觀察朝廷的動向。

趙匡胤和李筠是各有各的想法,他們在相互的試探。

趙匡胤讓李守節傳話李筠

在皇宮,趙匡胤接待了李守節。《續資治通鑑長編》:“太子,汝何故來?”趙匡胤劈頭蓋臉就對李守節說,太子,你幹嗎來了?趙匡胤是揣着明白裝糊塗,並且這句話,“太子”二字直接點名了要害,李守節的父親李筠想當皇帝了。

接着,趙匡胤還說了一番話,《續資治通鑑長編》:“我未爲天子時,任汝自爲之,我既爲天子,汝獨不能小讓我耶?”我沒有做皇帝的時候,你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不管,如今我做了皇帝,你爹就不能對我稍微做點讓步呢?給我留點面子呢?

李守節一聽,慌的不得了,官都不要了,連夜騎馬趕回長治,他要將這件事情告訴他的父親。

李筠反叛大宋

在山西長治的李筠知曉事情暴露後,毫不猶豫就“反了”,他做了三件事情。

發檄文

檄文是古代的一種文書,當一方討伐另一方的時候,首先要發一篇文書,昭告天下,歷數對方的過失,以此來說明己方是正義之師,我要討伐你。

求救兵

此前,北漢皇帝劉鈞曾來過書信說要兩家聯手對付趙匡胤,李筠於是向北漢求救兵。

佔澤州

澤州地理位置

澤州在長治的南邊,李筠首先南下佔領了澤州,他相當於把山西東南角的兩個城市都佔了。而澤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緊靠河南的焦作和洛陽,這兩個最具戰略意義的地方。劉邦和項羽之爭就是在這塊地方進行的,它是軍事要地。

如此,昭義節度使李筠就成爲了第一個反抗大宋王朝的地方節度使,他舉起了反宋復周的大旗。

四、李筠起兵存在的缺陷

李筠雖然起兵反叛了,但是他的反叛卻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缺陷。

4.1、李筠與北漢兩家聯手的缺陷

利益向背

北漢皇帝劉鈞是想借着李筠的力量把趙匡胤給滅了,而李筠是想利用北漢的力量滅了趙匡胤,同時讓自己做大做強,但是劉鈞絕不希望滅了趙匡胤再做強做大一個李筠。因此他們不會爲對方考慮的,他們只會考慮如何讓自己強大起來。

利益

他們滅宋這個目的是一致的,但都希望在滅宋的時候讓自己強大起來,一家獨大。

所謂的聯盟,就是要爲整個團體着想,而不是隻顧自己的利益。

很顯然,他們的這個聯合是很脆弱的。

地位不等

兩家聯合的時候,劉鈞是皇帝,李筠只是大宋的一個地方節度使。

李筠稱劉鈞爲“君”,而劉鈞封李筠爲西平王。

一個是君,一個是臣,地位不相等,這樣就會造成心理不平衡。

互相猜忌

兩家在太平驛見面,商量結盟事宜。一見面,李筠就發現劉鈞手下的士兵一個個都是慫包,比起他手下的兵弱多了。他非常的後悔不應當跟北漢聯合,他覺得北漢太弱,給不了他多大的幫助。

而劉鈞在發現李筠強大的力量後,就派了監軍使者去監督李筠,同時想和李筠商量兩家怎麼打趙匡胤。

結果李筠拒不見面,他李筠要的是援軍,而不是來給他指手劃腳。

這樣一來,兩家的裂痕就更深了。

4.2、李筠不聽高人指點,導致作戰方針有缺陷

李筠手下有一個叫閭丘仲卿的謀士,他給李筠講了一番很有道理的話。說李筠現在是孤軍起兵,面對的是大宋的軍隊,地方軍隊和中央軍隊相比較起來,力量懸殊,這個仗根本沒法打。如果正面交鋒的話, 必敗無疑。要想不打敗仗,當務之急就是要出兵佔據孟州。

孟州地理位置

佔據了孟縣和沁陽後,接着再渡過黃河,佔據洛陽,把豫西這一塊全部佔領。這樣一來再和大宋較量,還能一爭天下,否則的話,則是一觸即潰。

閭丘仲卿的這個戰略部署,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

然而,當事人李筠卻聽不進去,他沒有采納閭丘仲卿的戰略方針。

李筠不是一個做大事的人,他驕橫沒有謀略,也沒有戰略眼光。他沒有采取正確的戰略方針,這就爲他兵敗埋下了伏筆。

五、趙匡胤應對李筠叛亂的戰略部署

閭丘仲卿的這個戰略,正是趙匡胤最害怕的。因爲豫西是丘陵山脈,而豫東是平原。如果是這樣打起來的話,那麼兩軍就會陷入對壘的局勢,戰爭就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所以趙匡胤對這一仗非常的重視,這是開國第一仗。

首先他制定了兩個原則:

只能勝,不能敗。

只能快,不能慢。

此戰必須要取勝,而且是要快速的獲勝。

因爲只要一打持久戰,兩軍僵持的話,其他的各地方勢力就會揭竿而起了。只有速戰速決,才能將其他人震懾住。如果此戰失利的話,將直接影響到趙宋政權的穩定。

那麼,趙匡胤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廣納善言

趙匡胤在徵求了很多人的意見後,採納了幾點:

第一,把太行山這個要塞佔據,不能讓李筠奪佔了。

第二,東西兩面夾擊李筠。讓駐守在安陽、濮陽的軍隊向西邊打,牽制北漢劉鈞的大部分軍隊,讓劉鈞不能傾國之軍全部南下;東面再派軍隊前去攻打,形成東西兩面夾擊之勢。

大宋軍隊西面出擊

防北安南

北面,要防契丹,防劉鈞,防他們南下。

南面,安撫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將其穩住,不要讓他趁機起兵謀反。

如此,大宋就可以集中兵力對付李筠了。

留足後路

在出兵之前,趙匡胤派遣他最信任的一個將領韓令坤帶重兵駐守河陽。這些軍隊不參與戰爭,唯一的使命就是保住河陽,不讓讓李筠奪取了。

河陽地理位置

另外,趙匡胤還給他的弟弟趙光義交待了一番,《囯老談苑》:“是行也,朕勝則不言。萬一不利,則使趙普分兵守河陽,別作一家計度。”此次征討李筠,如果勝利了,什麼都不用說;萬一打敗了,讓趙普趕快帶兵將河陽守住。只要守住河陽,京城就可以保住了。

面對這一仗,趙匡胤是慎之又慎,方方面面全部都盡心安排好,是在做足了準備後,才領兵出征。

六、李筠兵敗自殺,趙匡胤殺雞儆猴

趙匡胤這一方,廟算在前,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到了,做足了準備。

李筠這一方,聯盟不牢靠,戰略方針有缺陷。

所以,趙匡胤征討李筠的這一仗打得很順利,李筠是一敗、再敗、三敗,連續打了三個敗仗後,李筠難以接受這個結果,於是便投火自焚了。

李筠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李守節正在鎮守大本營潞州長治,聽聞趙匡胤的大軍北上後,李守節不守節了,他見大勢已去,便向趙匡胤舉城投降了。趙匡胤封賞李守節,還讓他做了單州的團練使,《宋史》:“守節以城降,釋其罪,賜襲衣、金帶、銀鞍勒馬。是日宴從官,守節預焉,以爲單州團練使。”

至此,李筠的叛亂,很快就被趙匡胤平定了。


殺雞儆猴

李筠叛亂的平定,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

成德節度使郭崇,原本想叛亂的,結果一聽說李筠死了,就急忙乘車進京見趙匡胤,拜見新君,表示堅決擁護趙匡胤。

保義節度使袁彥,也準備磨刀霍霍,想走李筠的路,聽說李筠死了,便乖乖地接待趙匡胤派來的監軍使潘美,表示擁護大宋政權。

建雄節度使楊庭璋,想趁機起兵,聽說李筠死了,便取消了起兵反叛的念頭。

趙匡胤的這一勝仗,震懾了大宋各地方藩鎮勢力,讓他們偃旗息鼓,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同時也穩定了新朝的政權。

結言

李筠,後周的功臣宿將,手握重兵的一方節度使,在面臨“趙宋”這個新起的王朝政權時,他沒有隱忍蟄伏,以待時機,而是打破觀望,第一個跳出來對抗新朝,不得不說這是要很大的勇氣的。

他給各地的想叛亂的藩鎮勢力做了一個大膽的表率。

然,李筠如此輕易地就舉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謀劃,周密的部署安排,再加上盟友的不可靠,自身的軍事戰略的缺陷,這些成爲了舉事的致命問題。

而趙匡胤一方,則是精心謀劃,周密安排,事無鉅細,各個方面都考慮得很全面。

強弱一眼就明瞭。

李筠這無疑是在玩火自焚,自取滅亡。

原本割據一方的他,可以安安穩穩在地方稱王稱霸,奈何人心不足蛇吞象。

他最終葬送了自己。

可悲可嘆!

以史爲鑑,可以明得失。讀史不能只看其表面,更要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去思考,這樣纔會有更多的收穫與感悟。

我是點點文史,歡迎點評、建議,大家一起交流。

參考資料:

《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囯老談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