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是孩子們的節日。這一天,即使再忙碌的父母也會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然而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這一天享受到父母的陪伴。
有一羣孩子,生來就與軍營結下不解之緣,年紀不大,“兵齡”不短,爸爸是軍人,媽媽是軍嫂,他們有個特殊的稱呼——軍娃。
有一種兒童節,叫做軍娃的兒童節。因爲爸爸是軍人,榮耀來自父親那一身迷彩綠,生活中少了父親的陪伴,他們卻多了幾分成熟與懂事。
“我的爸爸是超人,他守衛着祖國的大門”“我長大了也要當兵,像爸爸那樣”“爸爸就在手機裏,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他”……童真的話語,讓人收穫欣慰與感動。
孩子,你知道嗎,遠在邊關的父親不能天天陪伴你,等你長大了,一定會懂得何爲軍人的堅守、何爲軍人的付出。當你理解了父親,他會爲你的成長而驕傲。
這個特別的節日,讓我們把這個版面留給軍娃,祝軍娃們健康快樂、茁壯成長!
——編 者
“因爲你的爸爸是軍人,所以你的生活中註定和爸爸聚少離多。”“在我心裏,有國有家也有你。”
又到“六一”兒童節,大部分邊防軍人此刻仍堅守戰位,許多軍娃只能在電話中享受父愛。
邊防官兵一年當中只有休假或家屬來隊時才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此刻的他們,無法張開手臂擁抱孩子,只因他們手握鋼槍,肩扛重任。
在這屬於兒童的節日,身在千里之外的邊關,邊防官兵通過各種方式向朝思暮想的孩子們傾訴關愛。也許只是一個熱線電話,也許只是一段語音留言,作爲父親的他們正努力在孩子生活中留下父愛的剪影。
讓軍娃健康成長、快樂成長,是建設好官兵“後院、後路、後代”工程的重中之重。“六一”前夕踏訪南疆軍區,筆者在採擷到一個個感人故事的同時還發現,曾一直困擾邊防軍人的子女配套福利難落實問題,正在得到解決。一系列悄然發生的變化,如同帕米爾高原上融化的涓涓細流,滋潤着萬千邊防軍人的心田……
最難走的路,不再是找爸爸的路
5歲的軍娃肖強斌沒想到,第一次到部隊過春節,這麼快就見到了在帕米爾高原守防的父親肖博文。
肖博文是南疆軍區某邊防團一名營長,常年駐守在海拔4300米的雪域高原。今年春節前夕,他的妻子王鈺帶着兒子肖強斌前來和他團聚。從湖南老家出發後,5000多公里的漫漫旅程,孃兒倆走出了“千里迢迢一日達”的感覺。
軍車接機、護送,從山下到山上,以往3天的路程,這次全程僅用了20個小時。儘管帶着孩子倒換了3種交通工具,但王鈺覺得與以往相比,這一路走得順暢了許多。
母子倆到達肖博文所在駐防點時,一家人的幸福團圓,瞬間溫暖了高原的寒冬。時隔4個月,再次見到爸爸,5歲的小強斌樂得咯咯笑。
連隊來隊家屬宿舍並不寬敞,室內氧氣接到牀頭,還擺放着幾盆綠蘿。中午,連隊特意準備了紅燒排骨,看着兒子喫得津津有味,跨越千里來到邊關的軍嫂王鈺,有種回到家裏的安逸。
每年春節前夕,是連隊家屬來隊高峯期。那陣子連隊來了不少探親家屬,孩子們在營院嬉戲玩耍,好不熱鬧。
看着妻兒在這冰封雪裹的高原過得舒心,肖博文很是欣慰。在他長達15年的戍邊記憶裏,現在的情形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那一年,時任邊防某營營長王禮的9歲兒子王碩,因爲太想念爸爸,暑假非要跟着媽媽“到高原找爸爸”。從西安到喀什3800公里的路程,9歲的王碩和媽媽一路輾轉,坐完火車換大巴,大巴坐完又換“皮卡”。
艱難的跋涉,數小時的顛簸,高原反應嚴重的王碩一路走、一路吐。歷時4天,這個9歲的小男孩才和媽媽一起到了海拔3600米的營部。見到朝思暮想的爸爸時,小傢伙“哇”地一聲哭了。
自然環境惡劣,保障條件有限,沒住上幾天,小王碩就鬧着要回家。那天,把兒子送上長途汽車,王禮狠下心說了句:“以後不許再來看爸爸!”話音剛落,他的眼淚就再也止不住……
這樣的經歷,過去的邊防軍人家庭幾乎都曾有過。地處山高谷深的帕米爾高原,邊防官兵常年駐守在雪域一線,通往山外的道路狹窄曲折,冬季路況條件複雜,車輛基本無法通行,遇上緊急情況,守防官兵臨時下山都是難題。
近年來,上級加大邊防一線基礎設施建設,帕米爾一線連隊守防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哨所不斷升級換代,室內製氧機、電熱爐、發電機一應俱全。邊防路被打通“最後一公里”,哨所官兵出行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一年四季喫上新鮮肉菜也不再是難題。
“想爸爸,就去找爸爸。”如今,從祖國各地來邊關探營的軍娃越來越多。對軍娃們來說,最難走的路,不再是找爸爸的那條路。
最撓頭的事,不再是讀書上學
去年8月,當女兒胡興宇鄭重地將“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交到爸爸手上時,紮根雪域高原30餘年的老兵、一級軍士長鬍明,抱着女兒激動地哭出聲來。
在帕米爾高原,許多邊防官兵的子女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這也是讓不少邊防軍人無比自豪的事。
胡明的眼淚,飽含着深深的愧疚;女兒的懂事、理解與爭氣,更是讓這位老兵感到欣慰。
在邊防軍人的世界,與親人聚少離多的現實,使得事業與家庭彷彿是他們生命中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
而在18歲軍娃胡興宇的心裏,她也是在上了高中以後,才漸漸理解了父親的每一次不辭而別,理解了父親肩頭上的家國責任。
讀懂父愛,胡興宇決定用奮鬥回報父親無言的愛——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就是對父愛最好的回饋。
“以往軍人子女教育問題,在不少戍邊軍人眼中更像是‘比攻山頭還難’的撓頭事。”目睹軍娃成長成才的鮮活事例,南疆軍區某部教導員馬俊恆感慨良多。
馬俊恆駐守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妻子和兒子在相距不遠的山下小城生活。如今,孩子即將上小學,身爲父親的他很想讓孩子上一所好一點的學校。
毋庸諱言,邊疆地區教育質量和教學資源,相比內地確實存在一定差距。部隊駐守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邊防一線,社會依託條件差、教育設施不配套、師資力量缺乏,導致教學水平受限,兒子馬睿哲的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馬俊恆可沒少花費心思。那段時間,馬俊恆一邊忙工作,一邊還要抽出時間關心兒子的學習。
同樣的情況,也曾困擾過南疆軍區某部幹部張凌潔。他的兒子張江博原本就讀於一所偏遠地區小學,學習成績始終上不去。
這讓張凌潔很是擔憂。令他頭疼的還不只這些,學校距離營區偏遠,需要家長專門接送。他和妻子一個在部隊抽不開身、一個在醫院經常上夜班,因爲送孩子上學的事,兩人常被弄得疲憊不堪。
南疆軍區協調下,喀什地區雙擁辦主動找上門,積極爲他想辦法,張江博很快被轉學到市區一所重點小學就讀。經過努力,小江博的學習成績進步明顯,還當上了數學課代表。
更令張凌潔欣喜的是,部隊還專門指定一輛軍用“依維柯”作爲接送軍人子女的校車,大大減輕了基層軍人家庭的負擔。
四級軍士長佔平華就是一位校車駕駛員,對於這個有着16年兵齡、15年駕齡的老兵來說,承擔接送軍娃任務,已成爲他軍營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從2012年開始,佔平華就負責開校車,一干就是8年,風雨無阻。
更多的暖心舉措接連湧現。近年來,南疆軍區全力打造軍娃優教工程。一位南疆軍區領導表示,讓邊關軍娃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成就追夢築夢美好人生,這既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千萬戍邊軍人的內心呼喚。
“關心軍人的後院,要先關照好軍人的後代。”近年來,南疆軍區軍人子女升學率達到100%,5人考取了清華、北京大學這樣的全國頂尖學府,有60餘人考取全國重點大學。
最難開口的話,不再是說“爸爸我愛你”
“爸爸,我愛你。”
當10歲的軍娃賈薛韓主動給爸爸一個童真的“表白”,一向以硬漢自詡的賈偉眼眶紅了。
賈偉是南疆軍區紅其拉甫邊防連的一名參謀,常年駐守在邊防一線,與愛人孩子總是聚少離多。
由於缺少陪伴,小薛韓對於父親賈偉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手機裏,總是不願在別人面前提到自己的父親。
每次休假回到家,看到孩子又長高了、變樣了,賈偉心裏卻是沉甸甸的——他知道,孩子始終對自己還是感到陌生。
每當看着兒子和妻子親親熱熱,賈偉心裏就五味雜陳——他也很想和兒子親近,但兒子只喜歡圍在媽媽身邊轉。
賈偉的經歷,曾是大多數邊防軍人共同的心結。邊防軍人常年駐守一線,對子女的成長缺位、陪伴缺席,導致了軍娃對軍人爸爸的感情生疏。
爲了更好地彌補父愛的缺失、缺席和缺位,培養軍娃與爸爸之間的感情,這幾年,南疆軍區逐步努力拓展邊關軍人與軍娃的親情互動空間,通過開展“軍營開放日”“軍娃走邊關”等活動,邀請軍娃來到邊關和父親一起過軍營生活,體驗父輩戎馬生活,體味父輩艱苦付出。
隨着各項配套政策的逐步完善和邊防一線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越來越多的軍娃走進邊關、走近父親,賈薛韓就是其中一位。
那天,賈薛韓戴着一頂小紅軍帽,跟着爸爸賈偉一起徒步巡邏。
一場活動下來,賈薛韓與父親賈偉聊天的話題突然多了,互動也頻繁了,甚至還拉着父親的手,主動問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次父子親暱的時刻,賈偉已經足足等了10年。
15天的團圓時光轉眼飛逝,下山的日子終於還是來了。
汽車啓動的那一刻,賈薛韓猛地把頭伸出車窗,大聲對賈偉說:“爸爸,你辛苦了。爸爸,我愛你……”
那天,賈偉一直目送汽車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雪山背脊,他仍是淚眼模糊一片。兒子那句暖心的話語,一直迴響在紅其拉甫邊防連的上空。
來到邊關讀懂你,擁有這份獨特體驗的,不只是賈薛韓,來自山東的12歲軍娃田甜也是其中一員。
去年,南疆軍區在暑假期間組織開展“軍事夏令營”活動,邀請了包括田甜在內的百餘名軍娃,來到邊關軍營,與軍人爸爸共同見證邊關鉅變,增進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共融。
那次活動中,田甜第一次親身感受到了高原雪山的偉岸。每天聽着軍號起牀,和爸爸一起生活、訓練、巡邏,在20多天的耳濡目染中,田甜不僅變得更加堅強,對自己的軍人爸爸也更加敬佩了。
回到學校後,她還將自己的“獨家經歷”製成了視頻,主動和老師同學分享身爲軍人子女的榮光。
看着小夥伴們聚精會神的表情,站在講臺上的田甜,臉上寫滿了自豪。那一刻,她的心又飛向了帕米爾高原,和爸爸在一起!
遠方的陪伴·攝自“六一”兒童節前夕
本組圖片由本報特約記者張強、通訊員姬文志提供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本報特約通訊員 王雪振 胡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