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用言語表態不能解決問題的話,就應該鼓勵孩子去向老師、家長或朋友求助了。我們從很多的幼兒園或校園霸凌的事件中可以總結出,經常被欺負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沉默寡言、身體弱小、身體有缺陷等特徵,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家長不妨先把要不要打回去的權利交還給孩子,其次賦予孩子打回去的勇氣和力量。

孩子當然不應該主動欺負人,但也絕不能讓他,成爲食物鏈的底端任人凌辱,家長要給孩子多的自信,讓他知道,他也是非常寶貴的。

更重要的是:面對霸凌,我們要培養孩子不好惹的能力!

案例:

小毛的父母都是非常老實的人,平時也教育毛毛在學校不要惹事生非,不要打架,受人欺負的時候要學會忍耐、講道理。小毛在校園裏經常被高年級的孩子們欺負,被搶去書包和零花錢,在小毛受到欺負時,總想着忍一忍吧,他們打夠了就不會欺負我了,結果那些高年級學生越來越得寸進尺,小毛多次爲了逃避欺負而逃學,小小年紀心理和身體上都遭受了很大的傷害。

我們從很多的幼兒園或校園霸凌的事件中可以總結出,經常被欺負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沉默寡言、身體弱小、身體有缺陷等特徵,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家長不妨先把要不要打回去的權利交還給孩子,其次賦予孩子打回去的勇氣和力量。

具體怎麼做呢?不妨試下從以下幾點入手。

1、培養孩子自信心

家長可以多觀察孩子,挖掘孩子的優勢,另外注意陪孩子補短板,有天賦就會有短板,短板也需要補長。比如女孩子一般語文成績很好,而數字基礎就相對薄弱,這時候家長要耐心地輔導孩子。

上活動課時多讓這樣的孩子參加遊戲活動,多來前面表現自己,讓她覺得自己能行,提高孩子的成就感。給孩子信心,相信孩子從而影響孩子也相信自己。

2、提高孩子身體素質

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家長們就要開始注重孩子的身體鍛鍊,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孩子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一起去做一些趣味的體育項目,讓孩子動起來,同時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學校裏要有足球籃球等活動興趣班之類的,鼓勵孩子參加報名。讓孩子掌握一到兩項的運動技能,增強體質的同時還會培養孩子的拼搏精神。

3、讓孩子明白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權利

父母要教導孩子,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權利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不能踐踏別人的權利,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學會接受別人權利範圍內的拒絕。別人的玩具你未經允許不能隨便碰,但是你自己的玩具,或者你正在玩的公共玩具,別人也不能未經你的允許就隨便搶走。你不能打別人,別人也不能打你等。

4、 教孩子用語言表明態度

父母不能教育孩子一味的善良忍讓,要教育孩子當衝突發生時,首先第一時間堅定而明確地用語言和手勢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可以首先進行口頭警告,比如,你如果用拳頭,我就馬上去告訴老師。如果對方依然要攻擊,可以選擇先逃跑,如果躲不了就要在保護自己的情況下進行反擊。反擊的目的不是爲了欺負別人而是爲了保護自己,告誡孩子哪些地方能打,比如屁股,哪些地方不能打,比如頭部、臉部。

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認爲,如果孩子被打,爲了保護自己應該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還拿自己孫女舉例,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李玫瑾教孫女:“可以揪住對方耳朵,直到對方放手。”

5、向他人求助

如果用言語表態不能解決問題的話,就應該鼓勵孩子去向老師、家長或朋友求助了。向別人求助也是一個方法,並不丟臉。

在不犧牲自己權利的前提下,去儘量照顧別人的感受;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去儘量維護自己的權利——這其實是最符合人性的,人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不論善良還是自私,都應有個度。

6、家長要以身作則

有些有攻擊性性強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通常對待孩子也比較粗暴,孩子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有時候會通過體罰責罵的方式來約束;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父母往往鬆口氣,也不在給孩子太多關注和言語溝通。

孩子打人,家長一味斥責、以暴制暴,都不是可取的;以身作則、主動示好、正面引導、給予心理支持才能更好地改善孩子的行爲。不論是打人還是被打的孩子,作爲家長要經常和孩子溝通,打開孩子的心扉。

有的家長會認爲,自己的孩子欺負別人總好過被人欺負吧,其實,家長錯誤的教育讓孩子的心理更扭曲。這樣會讓孩子養成霸道、心術不正的怪癖性格,成年後很難在社會立足,並且會讓自己隨時帶來危險。

每個孩子的心靈都是純潔的,家長給他灌輸了仇恨、自私、霸道的思想,孩子就會變的心理扭曲。很多小時候霸道欺凌別人的孩子在成年後都觸犯了法律,這跟家長從小對他的教育方式有關,家長這樣做不但是讓自己蒙羞,更是害了孩子的一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