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2009年,德國美因茨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婦產科醫學博士Antje Lebrecht在實驗室中發現,乳腺癌患者會在淚液中生成蛋白質生物標誌物,利用這一標誌物做診斷可以區分癌症患者與健康女性。藉助這一“感應芯片”,團隊分析從實驗對象處收集的淚液中的EVs後,明確區分了健康工體和乳腺癌患者,從而證明了這一“感應芯片”用於乳腺癌無創檢測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且檢測效率較免疫分析法高約1000倍。

原標題:用眼淚查乳腺癌,日本絕了

出品丨虎嗅科技組

作者丨石晗旭

題圖丨視覺中國

據日媒報道,神戶大學已經開發出一種用眼淚檢測乳腺癌的新技術“TearExo”,並計劃於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

簡單來講,TearExo使用一種內置金屬片的特製試紙採集患者淚水樣本,隨後在精密的儀器內檢測淚液中是否含有乳腺癌細胞的“分泌物”,從而得到檢測結果。全程僅需10~20分鐘。

取樣方法

除了能夠查出是否患有乳腺癌,TearExo檢測還能夠判斷患者的治療方案是否有效。

也就是說,以後只要哭上一哭,乳腺癌的檢測就可以輕鬆完成了。

消息一出,微博網友的反應大抵分兩種:要麼認爲“日本科技好厲害,這個技術太實用了”;要麼質疑其可信度,“眼淚中都能檢測到癌細胞,這不是說明癌症擴散得很嚴重了,檢測還有什麼用”。

那麼,這項技術的誕生到底有何意義,又是否靠譜?這也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

靠早篩能制服的女性殺手

乳腺癌早已成爲了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

2018年,世衛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佈的《全球癌症報告》顯示,肺癌、乳腺癌和結腸癌的發病率位列全球前三。就在這一年,全球範圍內1/4女性新發癌症病例爲乳腺癌,210萬新增患者佔當年全球癌症發病病例總數的11.6%。

全球乳腺癌病例增長迅猛,但不同國家的癌症治療效果存在很大差距。一般我們以5年生存率來衡量癌症的治療效果,在美國,乳腺癌患者的這一數據已經超過90%,中國則只有75%。

各國乳腺癌5年生存率對比

這種5年生存率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受乳腺癌篩查是否普遍和及時的影響——畢竟所有的癌症都是越早發現越好治療。況且,乳腺癌發現的早晚不僅影響女性生存率,還涉及到患者能否保住完整的乳房,不生缺憾。

有醫療行業從業者告訴虎嗅,以中美爲例,美國大部分乳腺癌患者被診斷於一期,也就是腫瘤大小和轉移還處在早期階段時;而中國大部分患者在被發現和診斷時已經到了二期。

究其原因,還是現階段大部分國家的乳腺癌篩查手段存在侷限性。目前國際主流的檢測手段是乳腺X線攝影,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乳腺鉬靶,但由於其放射性更適用於40歲以上、乳腺密度較低的女性。

而作爲乳腺癌早篩的普遍手段,無論是乳腺鉬靶、乳腺彩超抑或是磁共振,都沒辦法讓患者很快拿到檢測結果。且單一手段並不能作爲診斷的金標準,後續仍需對患者進行穿刺來完成病理學檢測,過程更爲痛苦。

再加上有些貧困國家醫療設備的限制,乳腺癌早篩並不容易。這個癌種對女性的威脅因此愈演愈烈,患者的發病年齡也在逐年走低。

這種情況下,日本的TearExo無疑給全球女性帶來了福音。這項檢測方法雖然需要眼淚,但顯然並非出自痛苦。

眼淚可以,有理有據

意義重大,但靠眼淚檢測癌症到底靠譜嗎?爲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需要了解原理。

早在2009年,德國美因茨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婦產科醫學博士Antje Lebrecht在實驗室中發現,乳腺癌患者會在淚液中生成蛋白質生物標誌物,利用這一標誌物做診斷可以區分癌症患者與健康女性。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這一診斷模式的特異性(不誤診的幾率)和敏感性(不漏診的幾率)只能達到約70%,但這無疑爲乳腺癌檢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

在血液以外,人體的其它體液中也可以發現判斷癌細胞是否存在的生物標誌物,甚至包括汗液、淚液。

近年來,關於將細胞外囊泡(EVs)作爲標誌物檢測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EVs是由細胞分泌的一個個囊泡狀小個體,攜帶着細胞的蛋白質、DNA、mRNA等成本,散佈到血液、淋巴液、唾液、尿液、精液、乳汁等各類體液中去。

科學家發現,在糖尿病、心臟病、艾滋病及癌症患者體內,EVs的水平都會升高。進一步的研究顯示,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所分泌的EVs呈現出不同特徵,這些差異可以用於癌症的檢測。

不過,作爲早期癌症檢測的可靠標誌物之一,EVs的尺寸過於袖珍,直徑在300nm以下,也就約是頭髮絲直徑的1%。

以往,研究人員通過在EVs內提取miRNA(長度約20~24個鹼基的小RNA)和蛋白質進行分析檢測。但這種方法繁瑣、費時,且無法在濃度較低的體液中完成足夠的取樣,比如淚液。

因此如何能夠直接對完成的EVs進行檢測分析,並提升檢測的靈敏度,是腫瘤液體活檢技術一直以來面臨的重大挑戰。

在“前人”的積累之上,今年3月,日本神戶大學Toshifumi Takeuchi團隊基於分子印跡的動態成型方法制備了具有尺寸識別能力的抗體偶聯信號納米腔,該納米腔以二氧化硅納米顆粒(NPs)爲基,可以“感應”淚液中的EVs。

納米腔感知EVs示意圖

藉助這一“感應芯片”,團隊分析從實驗對象處收集的淚液中的EVs後,明確區分了健康工體和乳腺癌患者,從而證明了這一“感應芯片”用於乳腺癌無創檢測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且檢測效率較免疫分析法高約1000倍。

據團隊介紹,這種納米加工策略並不僅僅適用於乳腺癌的早期無創篩查,如果改變內置的結合抗體,則也有希望適用於其它癌種。

而通過可檢測到EVs數量的變化,該技術還能判斷治療方案對患者來說是否合適又有效。

目前來看,TearExo算得上是整個腫瘤早期檢測領域中顛覆性的成就。日本神戶大學的研究成果將會如何延伸、延伸向哪些病種,也令人無比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