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相比大家都聽說過,它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戰國,盛於宋代,元朝時傳至西亞和歐洲。皮影最初是用素紙雕刻成形,後來來用羊皮或驢皮製作,般高約一尺,身上有若干關節,用胡琴弦絞連,安裝上三至五根鋼質細杆,表演者在幕後操縱,通過燈光投影,只能左右動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爲側面造型。2011年,皮影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朝武帝時音樂家李延年詩“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武帝聞此曲後,遂納納其妹爲妃,即史上所稱的“李夫人”。

李夫人貌美如花,通音律,善歌舞,很受武帝寵愛,後因病重,武帝時常前往探望,而李夫人始終背對武帝,不以正面侍君,說是病顏憔悴,怕有損在武帝心中的美好形象,李夫人死後,武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對她懷念不已。李夫人染疾故去後,漢武帝因思念心切而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漢武帝端坐帳中觀看。漢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在那個沒有IMAX和3D電影,甚至久選得連黑白電視也沒有的年代,皮影戲,是人們閒服時,享受觀看平面聲影娛樂表演的藝術。有詠影戲詩寫道:“三尺生綃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