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按照日軍方面的統計,與其交戰的英軍、英緬軍、英印軍共計步兵43個營,此外還有直屬炮兵和坦克等部隊,兵員合計45000人。日軍在緬甸的戰損中絕大多數都是由中國軍隊造成的,而遠征軍與日軍交戰的戰鬥傷亡約爲17000餘人,單以戰鬥傷亡的對比來說,其實要比國內戰場的戰損比要好一些,這當然是中國軍隊動用精銳的緣故。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其陸海軍同時向東南亞發起了大規模進攻,自稱爲是“南洋作戰”。

在東南亞區域的美英軍隊一觸即潰,日軍在菲律賓、馬來半島都迅速取得了勝利。此後,日軍又從泰國攻入緬甸,開始了其自稱的“緬甸作戰”。

緬甸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同時也是當時中國最後一條有效的海外物資通道。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英兩國就未來聯合防衛緬甸的問題進行過接觸,但英國人害怕中國在緬甸獲得更大影響力,一直不允許中國軍隊提早進入佈防。

直到日軍正式攻緬,英國人才急切地要求中國軍隊南下。

日軍當時入緬作戰的兵力規模不大,其最初的目標並不是佔領全緬甸,但英軍一觸即潰給了日軍迅速北進的野心。而中國軍隊出動了當時裝備最好的第5軍南下,意在與英軍聯手擊敗日軍,保住這最後一條海外通道。

可英國人當時並不這麼想,其只是希望中國軍隊能拖住日軍進攻的速度,以使得英軍能夠安然撤到印度。但英國人這個想法卻從沒有跟中國軍隊透露,結果就是每當中國遠征軍試圖組織一場會戰時,就會因英國人的自私而流產。

因此以第5軍爲首的中國遠征軍10萬精銳南下作戰,幾乎一場像樣的會戰都沒有打成功。不僅如此,日軍右路的56師團以汽車搭載快速行軍,迅速擊敗較弱的東路遠征軍,竟然輕易地佔領了中國軍隊的後方基地臘戌,並且由此攻入了滇西,掐斷了遠征軍主力的歸路。

而在選擇歸國路線時,杜聿明因被英國人坑慘的緣故,不願進入印度,而是選擇聽從蔣介石命令,走野人山回國,結果在崇山峻嶺中,上萬名士兵倒在了這裏。

據戰後統計,第5軍的42000名官兵中,傷亡於戰場上的有7300餘人,但在撤退途中的損失卻有14700多人。

其中第200師僅剩4000人、新22師和96師各自僅剩3000人,第5軍直屬部隊剩10000人,兵力損失了三分之一,但坦克等重裝備損失很大。

而同時參加遠征軍的第6軍和第66軍損失一樣巨大,66軍的番號甚至都被撤掉。

這兩個軍連同第5軍的總損失合計有近6萬人之多,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死傷於撤退途中,這些軍人沒有倒在與日軍血戰的戰場上,卻把性命丟在了緬北的崇山峻嶺中,實在是令人痛惜。

而按照日軍方面的統計,與其交戰的英軍、英緬軍、英印軍共計步兵43個營,此外還有直屬炮兵和坦克等部隊,兵員合計45000人;與其交戰的中國遠征軍共計有中國遠征軍3個軍9個師共計約10萬人,此外還與國軍71軍和雲南地方軍交戰。

其宣稱戰果統計爲:(中英等國軍隊)遺棄屍體27454具、俘虜4918人。

繳獲坦克270輛、裝甲車134輛、山野炮104門、機車333臺、客貨車廂6000節、汽車7383輛、機動車(牽引)388輛。

而日軍的戰報中僅統計了其死亡數字,計戰死1896人、傷死103人、其他原因死亡432人,具體分部隊則是第18師團123人、第33師團730人、第55師團702人、第56師團286人,其他配屬部隊590人,合計2431人。

按照通常的陣亡與負傷的比例爲1:3,則日軍戰傷人數約爲6000人左右,戰鬥死傷人數合計約爲8000人。

日軍在緬甸的戰損中絕大多數都是由中國軍隊造成的,而遠征軍與日軍交戰的戰鬥傷亡約爲17000餘人,單以戰鬥傷亡的對比來說,其實要比國內戰場的戰損比要好一些,這當然是中國軍隊動用精銳的緣故。

其中第5軍自不必說,第6軍也是實打實的中央軍,第66軍雖然是新建部隊,但新38師也是稅警總團的血脈。此外,由曾經的三大“德械師”組成的71軍也計劃列入遠征軍作戰,隨後雖未來及,但也擔負了怒江東岸的守衛任務。

如果當時英國人要是誠心與中國軍隊攜手抵抗,緬甸之敗不會那麼迅速,同時更不會敗得那麼慘。

要知道,此役不僅僅是英國人失去了緬甸,中國囤積在臘戌等地的大批戰略物資也被日軍所得,這是十分令人痛惜的。

據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統計,其損失的物資有卡車223輛、鎢、錫等珍貴礦物4523噸、油料842990加侖、損失財物合計美金94936元、港幣41578元、緬幣73246盾、國幣4803242元。

此項僅爲資源之損失,大批武器和軍資損失尚不在內。

如第5軍所屬的戰車部隊在撤退時便將完好的T26坦克破壞,並遺棄在道路上以延緩日軍的追擊速度。

當時第5軍戰車部隊歸屬林蔚的參謀團指揮,杜聿明戰後即痛心疾首地稱:

敵向惠通橋急進,當時參謀團控制着戰車部隊,竟不知使用戰車逐次抵抗,阻擊敵人,反令與不與敵戰鬥,又在芒市附近破壞一連戰車以阻塞道路,他們對於武器運用毫無常識,可以想見。

當時,整個中國可用的戰車部隊只有第5軍劃歸胡宗南部指揮的一部及第5軍本部直屬戰車部隊。前者實際上脫離了第5軍體系,成了胡宗南部的“精美擺設”,而第5軍直屬的這部分戰車也在入緬作戰中損失極大,此後極少參與實戰。

日軍當時不僅在滇西取得進展,還輕取了緬北的密支那,這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中國得到外援的通道更爲艱難。

如果緬甸戰局沒有敗退得那麼迅速,那麼中國軍隊以生力軍依託緬北和滇西的特殊地形是可以守得住的。而在日軍最初的戰略規劃中,也僅僅是打到曼德勒一線爲止。

假如戰局真是如此,那麼從印度轉緬北照樣可以讓極端艱難的中國獲得大批援助物資,甚至就是空運的話航程及危險程度也會大大下降。

但日軍控制了密支那,則使得公路轉運根本不可能,航空運輸也不得不向北轉移,走極度危險的駝峯航線,在損毀率極高的同時,運量也算不上很大。

1942年5月到12月的8個月時間中,駝峯航線的運量合計爲51580噸;就這麼點援助物資,絕大多數還是空軍物資,能歸屬到陸軍者少之寥寥。

如果密支那和滇西能在自己手中,那麼便有數倍乃至於數十倍的物資可以輸送到國內,更多的美械部隊得以換裝後,或許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就不一定敗得那麼慘。

同時日軍控制了滇西和緬北則更進一步加大了中國軍隊反攻的難度。

1944年第二期中國遠征軍組建,其主要戰場實際就是在滇西,其名曰遠征軍,實則就是從怒江東岸攻到怒江西岸,又何來遠征之實呢?

而這次滇西戰役,在日軍構築數年的堅固堡壘面前,遠征軍光是戰鬥損失就有將近7萬人之巨;而中國駐印軍實際上主要也是圍繞密支那展開作戰的,儘管武器和訓練都堪稱精實,但也付出了17000餘人的戰鬥傷亡。

兩軍合計如此巨大的損失,終於在1945年初打通了滇緬路,美援物資可以較大量地通過陸地輸送到西南。

而以新到美援爲基礎,國軍除了將6個軍的遠征軍充實到位外,又一口氣換裝了6個裝備更好的三十四年甲種軍。

然而當這些部隊換裝完畢時,日本已經宣佈投降了,這些武器先進的部隊未能給予日軍更大的殺傷,還是很令人遺憾的。

所以說,第一次入緬之敗,所產生的惡果是極大的,而且這仗輸得糊里糊塗,將士們死得不明不白,實在令人難以釋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