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慈禧可不想做傀儡,所以,慈禧想培養自己的勢力,但是自己孃家沒什麼人可用,當她看到以曾國藩爲代表的漢人大臣在太平天國鎮壓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就想把這些漢臣提拔起來,爲己所用,制衡以奕爲代表的皇室成員。所以,精明的曾國藩以退爲進,深謀遠慮,既使自己全身而退,又發展了湘軍的核心力量,更讓晚清政權欲罷不能的依賴漢人大軍。

歷史中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案例並不在少數,很多權臣不願放棄權利,除了戀權之外,也有着很多無奈,因爲放棄權利有時候就是爲自己掘墳,尤其是兵權,但是曾國藩卻在攻下南京之後原地解散了一手創辦的湘軍,他就不怕被朝廷過河拆橋麼?

湘軍能征善戰,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作爲湘軍的創辦者,曾國藩在攻破南京後,並沒有居功自傲,反而主動上奏裁撤湘軍,把湘軍25000人遣散回鄉。他難道不怕朝廷得魚忘筌嗎?

而實際上,曾國藩解散軍隊後,不僅沒受到任何打壓,反而備受重用。爲何曾國藩在官場能如此如魚得水,這當然和曾國藩本身的智慧是分不開的,但還有這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王朝內部爭權奪勢,慈禧想用漢臣取代滿臣。

慈禧在奕爲代表的皇室成員的支持上臺,但是卻又同時面臨着皇室成員的暗地威脅。慈禧可不想做傀儡,所以,慈禧想培養自己的勢力,但是自己孃家沒什麼人可用,當她看到以曾國藩爲代表的漢人大臣在太平天國鎮壓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就想把這些漢臣提拔起來,爲己所用,制衡以奕爲代表的皇室成員。有老佛爺的暗地支持,曾國藩當然會安然無恙,被提拔而不是被打壓。

第二,兵散將不散。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曾國藩治軍把選將作爲第一要務,他說,“行軍之道,擇將爲先。”“兵不在多而在精”。所以湘軍雖然遣散了,但他把主要的將領都留下了,其中包括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劉坤一等等重要大臣。後來這些人被調往全國各地,擔任各省的總督、巡撫等朝廷的重要官職。

這些將領纔是湘軍的核心力量。朝廷在當時的背景下,內憂外患,需要這批力量來維持統治,就算想打擊也是有心無力。

第三,湘軍表面上被遣散,實則是潛移默化的升級了。

曾國藩雖然遣散了湘軍,但是漢人的軍種依然存在。隨後又出現了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這些軍隊的根都是湘軍,所以說,湘軍並沒有消失,他以其他方式存活並擴展壯大。

第四,晚清需要利用曾國藩及代表的湘軍將領維持搖搖欲墜的政權。

當時的清王朝,落後腐敗,民不聊生。國內揭竿起義,國外列強侵略,清政府的八旗軍、綠營官兵,腐朽衰敗,不堪一戰,根本無法應戰。想要鎮壓層出不窮的起義運動,想要抵禦外國列強的不斷挑釁,只能依靠漢人大軍。

所以,精明的曾國藩以退爲進,深謀遠慮,既使自己全身而退,又發展了湘軍的核心力量,更讓晚清政權欲罷不能的依賴漢人大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