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鬍子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13世紀時,除了相對隔絕的美洲大陸之外,已知的世界其它部分已經通過遠距離貿易聯繫了起來。蒙古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成吉思汗的子孫們繼承了蒙古帝國的不同區域,主要包括中國元朝和中亞的四大汗國,這五個政治體之間是一種鬆散的邦聯關係,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蒙古帝國,爲歐亞大陸繁榮的貿易往來提供政治保護。
然而在1368年,元朝滅亡並被明朝取代,這對當時正在衰退中的世界體系是一記不亞於黑死病的重擊。蒙古人從中國撤離,不再是中國的合法統治者,因此它不能幫助到中國與世界其它地區的貿易往來。原先在中亞帝國的蒙古汗國們,相應地也成爲了明朝的敵對勢力,切斷了明朝治下的中國聯繫中東和歐洲的陸上交通,這使得中國一度脫離了當時的世界體系。可是這些貿易並沒有陸地上的分隔而切斷,在東方的印度洋海域,海上貿易與文化交流從來沒有中斷過,印度洋成爲當時歐亞非大陸的貿易中心。
大航海之前的印度洋
其實在幾千年時間裏,在印度洋區域,沿着各海岸一直進行大規模經濟與文化交流活動。由於印度洋處在幾塊大陸之間,西面是非洲,西北是阿拉伯,東北是印度半島,東面越過馬六甲海峽就是南洋,因此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
印度洋是世界不同元素邂逅與交流的區域,流動的線路密密麻麻,這裏是所有類型交流中心,即使距離最遠,差異最大的歐洲,也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每年冬季,印度洋將就會颳起東北風,順着洋流能夠到達非洲大陸。到了夏季,將颳起西南風,海水將流向東北方向,此時可以原路返回。
在公元1世紀,羅馬人希帕羅斯於阿拉伯人處掌握了利用印度洋季風航行的方法,經過紅海向東達到印度洋。其中在他們的《愛利脫利亞海周航記》中,詳細描述了他們把中國生產的絲織品經由陸路運送到印度南部,再通過印度洋運送到西方。據《佛國記》記載,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印度的僧人通過海上來到中國,然後經由南海到印度洋回到印度。
如果把印度洋看成一張網的話,那麼這個網的中心就是點就是印度半島,因爲它的地理位置,無論是到非洲、還是中國都非常方便。所以當時世界上最緊俏的商品,像東南亞的香料,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以及非洲的黃金、象牙,還有非洲的奴隸,再加上印度的棉花,都在這裏交易。唐朝中期,地處歐亞大陸的阿拉伯帝國興起,使這一區域的貿易更加繁榮昌盛。
而且在印度洋商貿區,不會受到任何宗教因素的影響,比如在鄭和下西洋時期,印度西南部的一座叫古裏的城市,人們雖然信奉印度教,但是城市裏有大量的穆斯林和猶太教寺廟,大家和平相處,互相包容。要知道中世紀的歐洲,還在爲宗教進行戰鬥。鄭和七次下西洋都來到這裏,最終也是在這裏去世的。貿易往來,除了能產生巨量的財富,還能帶動政治和文化交流。
其實此時的印度洋,歐洲人也參與其中,只不過相對於阿拉伯人、印度人、以及中國人,他們太不起眼了。因爲他們所有的貨物幾乎都是通過阿拉伯人轉運到歐洲的,而且當時歐洲的落後程度,也決定了他們在貿易當中的話語權非常微小。
歐洲人習慣於把地中海看成是大航海之前的世界中心,因爲地中海航線可以讓周邊的各地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所以在他們看來,印度洋就是另一個地中海,可是無論從貿易量,還是文化交流的廣度上看,可實際上,印度洋要比地中海大的太多,貿易量也是數倍於地中海。
葡萄牙人來到印度洋
公元15世紀,歐洲人爲了尋找新的貿易路線,開始探索未知的海域,歷經各種艱辛西班牙人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麥哲倫環遊地球,發現了通往印度洋的新航線。那麼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航海的真實目的什麼呢,僅僅是爲了商業利益嗎?
公元8世紀來自北非的摩爾人佔領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經過激烈的抗爭,在13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總算才從摩爾人手裏搶回失地。此時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想到的戰略是,繞過阿拉伯世界,在他們身後打擊他們。所以葡萄牙人的探險,不僅僅是進入印度洋探險,同時還帶有很強戰略目的。
在公元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奉國王的命令,率領三艘全副武裝的商船,打算繞過好望角,向印度洋進發。印度洋周邊大多是阿拉伯國家,也有想借葡萄牙人之手,一起對抗阿拉伯人的。所以等到達伽馬到達非洲肯尼亞馬林迪時,受到當地統治者的熱烈歡迎,而且還爲他們派遣了一個老水手導航員。
這個老水手大半輩子都在印度洋上航行,對印度洋上的風向、洋流等情況瞭如指掌,他告訴達伽馬不要沿着海岸線航行,只需要在夏季的時候,順着洋流就能夠駛向印度,果然達伽馬乘着季風,不到一個月便抵達了印度。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印度洋之前,這裏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貿易區了,有了成熟的貿易網絡,成熟的貿易航線。葡萄牙人在本地老水手的幫助下,成功找到了航線,而不是他發現的新航線,這是一條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國人早已經走了上千遍的航線。而且達伽馬也停靠了,鄭和停靠的城市古裏,當時古裏的統治者在阿拉伯商人的慫恿下,軟禁了達伽馬,雖然後來釋放了他,但是爲時已晚,這個世仇已經結下了。
當達伽馬將要離開的時候,阿拉伯人曾經勸說古裏統治者殺死達伽馬,因爲這些葡萄牙人已經知道來這裏的航線,等他們下一次來到這裏的時候,就會有很強大的軍隊。但是古裏統治者統治者並沒有同意阿拉伯人的意見,因爲這會違背印度洋上的貿易原則:這裏只有貿易,沒有戰爭。之後發生的事情,說明他們還是太單純了,任何貿易都是以武力爲背景的。
葡萄牙人回去之後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艦隊,再次返回印度洋,這一次他們不再是地理探索,而是要在印度建立永久的殖民地,準備征服印度洋。這支葡萄牙艦隊所過之處,只要是阿拉伯國家的船隻,就會展開大肆搶劫活動。當他們再次來到古裏的時候,很快用武力逼迫印度人與葡萄牙籤訂獨家貿易的協定,並且驅逐其他競爭對手。
就這樣,葡萄牙人在南非、印度都取得了立足點,他們規定印度洋海域活動的各國船隻,必須持有葡萄牙人的通行證纔可以航行。從此,印度洋的遊戲規則被葡萄牙人改寫了,原本的自由貿易被葡萄牙人給壟斷了。
葡萄牙人進入印度洋,代替埃及成爲歐洲的貿易商,之前埃及人把印度洋的商品通過威尼斯人賣到歐洲各地。面對這種局面,威尼斯人決定資助埃及人,搶回貿易的主動權。於是埃及人聯合印度西部的一些城邦,大家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艦船共有200多艘,兵力達2萬餘人。
可是面對葡萄牙先進的戰船,聯合艦隊不堪一擊,葡萄牙人在船的側翼配備了成排的火炮,而且還安裝了多層的甲板,是專爲戰爭設計的艦船,而此時聯軍的艦船多是由商船改裝而成,甚至很多戰艦隻配備了弓箭,很快聯軍被葡萄牙人打敗。經此一戰,葡萄牙人確立了在印度洋的海上霸權,從海上威脅奧斯曼帝國的後方,達到了葡萄牙人的戰略目的。
爲什麼葡萄牙人沒有進入太平洋,順勢控制中國南海呢?明朝當時爲了對抗倭寇,已經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而且通過與葡萄牙人的貿易貿易往來,掌握了葡萄牙人的火炮技術。此時的南洋是海盜的地盤,就拿明朝後期的鄭芝龍爲例,他所擁有的艦船超過200多艘,兵力達到20多萬人,這是當時歐洲艦隊遠遠不能達到的規模。
進入16世紀末,葡萄牙人口少的短板逐漸顯露出來,無論非洲、印度還是明朝大陸,只能依靠海港作爲據點,很少深入內陸。而且,在1581年葡萄牙還被西班牙給吞併了。葡萄牙人的造船與航海技術被歐洲各國都學會,失去了以往的技術優勢,並隨後被英國人所取代。後來英國人在普拉西戰役中,打敗印度孟加拉王公,從此印度成爲英國殖民地。
而且葡萄牙人有非常強烈的宗教情結,早期能夠有助於他們保持民族的凝聚力,但同時也有一個副作用,一旦這種宗教熱情過頭了,就會產生偏執,包容不了任何跟他們信仰不同的人和事,最終走向故步自封。印度洋是一個多文明匯聚的貿易區,如果沒有包容精神,很難在這裏長時間立足。
到了近現代,印度洋地區長期遭受殖民掠奪,發展水平滯後,是典型的“第三世界”,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商業利益都不可能與歐洲和亞洲相提並論。
13世紀,東半球圍繞印度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狀系統,由相互連接的網絡組成,它們分享文化遺產。它也是一個多文化的“國際化網絡”,其中,各種新的共享文化融合體發展出來。該地區存在衝突和張力,正像世界文明、世界宗教的不同部分之間一直都有衝突一樣。但是,除了交流造成的異質混合之外,新的文化融合也一直在產生。古典時代末期出現的印度洋貿易區,結合了印度教、佛教和中國元素,代表一個強大的社會文化融合體,創造了一種新的共同遺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