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趣讀合肥】街頭滿載人間味 巷尾漫話江淮情——跳動着的文化脈搏 傳千年的民族瑰寶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城市裏交錯密佈的街巷,宛若刻錄在時間裏的音符,構築成爲城市記憶,講述着散落在合肥的人文故事。一條條街巷,見證了一代人爲城市建設添磚加瓦,見證了一代人在紅旗飄揚下振臂宣誓,見證了一代人在科技海洋裏乘風破浪,見證了萬家燈火在時代變遷中的脈脈溫情。

本期“趣讀合肥”

文藝君和您相約在合肥的大街小巷,

去那裏感受最有煙火氣的合肥。

今天,我們將來到本期“趣讀合肥”

最後一條街,位於廬江縣的

黃 屯 老 街

俯瞰黃屯老街。

黃屯,因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黃穰屯兵於此而得名。老街依山傍水,位處合肥市廬江縣東南邊陲。作爲曾經的水陸碼頭,黃屯老街也繁華一時。從如今斑駁陸離的白牆青瓦馬頭牆和雕樑畫棟的木結構樓房,依然可以發現舊日熙攘時光。

據20世紀70年代黃屯境內出土的“馬氏碑記”載:明天啓年間(1621-1627年),黃屯老街是東西走向,明末清初形成半邊街。後於雍正八年(1730年),毀於一場大火,半邊街一片廢墟,後人重建,重建街市改爲南北走向。

如今的老街,街巷格局爲兩橫一縱,即南北兩面各一條橫街和中間的一條縱街。其中縱街爲上街,即原始的黃屯老街。南北走向橫街則與黃屯河水流方向一致。據龍橋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老街長約800米,呈南北彎曲形,有明代建築3間,清代建築108間。”一幢幢古宅經歷風霜日曬雨淋,傲然屹立,向世人傳遞着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駐足在老街小巷,只慢慢看一眼,便覺恍若昨日。駐足玩味,黃屯千百年來跳動的文化脈搏驟然間爆發,好似一場偶遇,撩撥心絃。風水寶地孕人傑,無數藝術家從這裏走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藝術手撕書法代表性傳承人孔明惠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以手撕代替執筆,把寫字功力由筆桿延伸於手指,手藝巧妙,一撕而就,即成一體,翩若驚鴻。據孔明惠介紹,“手撕書法綜合了書法、剪紙、篆刻等藝術,講究一氣呵成。”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演中,他的手撕書法更是被中外友人譽爲“中華一絕”。

提起黃屯,“毛竹之鄉”也難免浮現在腦海中。老街周邊隨處可見翠竹依山。語云:“靠山喫山”,黃屯鄉民多以篾器竹編爲生,老街的商貿亦始於各類竹器手工作坊。民間竹雕藝術家張長江,也便是從“毛竹之鄉”走出的傑出人物。上個世紀90年代末,張長江的“竹藝三絕”竹畫、竹造型、竹刻相繼問世,竹雕作品巨扇《和鳴圖》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其巧奪天工的技巧,奇思妙想的創意,讓黃屯竹刻走向了新的廣闊平臺。爲了傳承技藝,把“根”留住,他在廬江黃屯和萬山建起了兩座“竹藝三絕”藝術館,招收學員學習。

老街古蹟,也在千年歲月中熠熠生輝。譬如會軍橋、望湖碑、殷山墓、祖師洞等,這些景點與黃屯老街一起,串聯起這一方水土的人文與自然風光之美。

下茶館,是老街人傳下來的生活方式。要說黃屯茶館裏最有名的,要數黃屯大餃和黃屯大餅了。早起之後,捧一把茶壺,到館子裏叫上3個大餃子,邊喫邊談。牛角造型的大餃,皮薄餡大,炸得酥脆可口,讓人百喫不厭。黃屯大餅粉質利口又有些勁道,餅油而不膩,焦的一面喫起來十分脆香。據傳,黃屯的大餅和大餃子,在江淮地區也是出了名的,其與“老佛爺”慈禧太后結下的一段奇緣,更爲鄉人一百多年來津津樂道。

除了喫以外,在黃屯最有特色的恐怕就是“黃屯龍燈”了。正月裏,也是老街人最閒的時候,舞龍燈便成了老街人的頭等大事。爲了祈求好運,當地人都會紮起龍燈,子龍舞到哪家,哪家的主人便要放爆竹,算是接燈,這便是展現黃屯“年味兒”的一種獨特習俗。

因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2015年,黃屯老街毫無懸念地入選安徽首批千年古村落。2017年8月,老街晨曲被評爲廬江新八景。如今,黃屯老街知名度不斷提升,遊客也日益增多。

木匠、篾匠、扳匠、鐵匠、銀匠、糖坊、老浴池……對於老街的傳統技藝,塑造了這方水土的人們。黃屯正在進行搶救性保護。對傳統文化遺產的展示,更是幾乎還原了那個時代的老街原始風貌。

END

街頭巷尾的故事結束之後,

下一期的“趣讀合肥”我們去哪裏呢?

天氣已經越來越熱了,

爲了帶給薏米們一份清涼感受,

下期我們將來到

有着與倫比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的

廬州之島

首先來到的是

提示

一座圩田島嶼,四面環流裕溪河水,這裏攜兩地之界,河東含山林頭,河西巢湖銀屏,四周環水。

歡迎薏米們在評論區留言說出你的答案!

文藝君明天爲您揭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