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畢竟生鮮賽道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單單靠着核心城市的中高端人羣自然是玩不轉,如何將盒馬“平民化”,如何下沉,成立盒馬下一步的重中之重。對於無法覆蓋的區域,盒馬mini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未來,mini店不僅被認爲是在覈心城市與盒馬鮮生互補,也在市場下沉中被給予了厚望。

導語:海鮮不再性感,餐飲也是噱頭,盒馬發展至今核心的競爭力在哪?

文| 韓驍

關注| Dolphin海豚智庫(ID:haitunzhiku )

2016年,馬雲在雲棲大會上率先提出“新零售”的概念,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針對新零售的探索也隨之開始——第一家盒馬鮮生開業。直到2017年7月,“霹靂一聲震天響,來了盒馬當隊長”,馬雲親自前往門店“認親”,開啓盒馬玩轉新零售之路。

“新零售”概念從2016年由阿里研究院提出,至今已有四年。然而,還是沒人能說清楚“新零售”的內涵。阿里人將新零售稱爲以消費者體驗爲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但在消費者眼中,是可以半小時將所購產品送到家中的體驗。而在物流人看來,是用來提效的創新懸掛鏈系統。

從16年第一家盒馬鮮生開店到2020年盒馬天貓旗艦店開店,盒馬已經走過了4個年頭,期間歷經“關店門”、“標籤門”等負面事件,也有升級爲獨立事業羣的高光時刻,更是在疫情期間大顯身手成爲阿里在疫情期間的最亮的星。那麼如今的盒馬怎麼樣了?

盒馬重大事件一覽表(來源:互聯網蒐集,海豚智庫整理)

核心區域已經打通,下沉市場開始滲透

在盒馬鮮生當初定位的時候,目標就很明確——中高端人羣。一方面,這類人羣對品質要求高而對價格不敏感;另一方面,高昂的成本也需要高客單價來從衝抵。從2019年阿里投資者大會上來看,盒馬的典型用戶畫像爲:25歲~40歲,女性,年均家庭收入在27萬元以上。盒馬的“主力消費人羣”的年均消費超過3000元,合計貢獻了80%的GMV,這類用戶與盒馬互爲衣食父母。

針對中高端人羣提供高端服務,日日鮮蔬菜、鮮活海產品順應了市場,也得到了回報。截止2019年8月底,盒馬開業超過12個月的門店的EBITDA已經整體轉正。然而,盒馬鮮生有幾個先天不足。選址很難、需要很大的面積。目前用了四年時間,在上海開了三十幾家店,覆蓋了主城區,還有大量的郊區、鄉鎮以及人羣密度不夠亦或消費能力不足的地區未能覆蓋。畢竟生鮮賽道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單單靠着核心城市的中高端人羣自然是玩不轉,如何將盒馬“平民化”,如何下沉,成立盒馬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經過對盒馬小站(前置倉)與盒馬mini(店+倉)探索,價格親民,散裝菜爲主,少了海鮮,多了河鮮的盒馬mini被寄予了厚望。因爲門店面積小,人力揀貨已經可以滿足需求,去掉懸掛鏈、縮減就餐區。大幅縮減了硬件和裝修成本,大店的分單集單系統在盒馬mini裏也被省略。據瞭解,盒馬mini的投資成本不到盒馬鮮生店的1/10,現在控制在200萬左右。對於無法覆蓋的區域,盒馬mini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未來,mini店不僅被認爲是在覈心城市與盒馬鮮生互補,也在市場下沉中被給予了厚望。深耕下沉市場,究竟是“鋪了路”還是“挖了坑”,盒馬依靠的是什麼?未來的發展前景又是如何?

下沉市場發力,供應鏈充當先鋒

人貨場三要素裏,貨是吸引人到場的媒介。零售套路深,貨纔是核心。無論是上百元的澳龍、帝王蟹,還是9毛9的上海青,前端的商業可以形態各異,但歸根結底,考驗的還是供應鏈能力。

從供應端來看,盒馬不但拿下了全國500家生鮮產品基地,三分之一的生鮮產品來自戰略合作方,更是發佈了“盒馬村”計劃,通過接入盒馬的供應鏈系統和銷售渠道,幫其提升爲現代數字化農業。從遠在非洲盧旺達的辣椒,到近在盒馬基地家門口的翠冠梨。實現了源頭直採,減少了中間商加價的環節。據生鮮行業從業者處得知:傳統模式下,生鮮從農戶手中到消費者手中,至少要經歷過5到6層中間商加價,上述各環節均存在加價20%-30%的情況,總加價率可高達170%,而盒馬通過直採將其控制在100%以內。

此外,另一個優勢則是通過集中採購來實現從品質、包裝到價格全方位掌控,有着極強的話語權。盒馬目前採取買斷模式,以獲得穩定的供貨渠道及優勢價格,以生豬舉例,在今年豬肉價格暴漲後,相信盒馬在生豬這一品類的利潤大有可圖。

另一方面,則是便於自有品牌的建設,在中國,零售企業自有品牌的平均佔比只有1%左右,去年盒馬公佈的自有品牌佔比達到10%,未來希望可以達到50%。

其次,從倉儲物流來看,目前已經建成33個多溫層倉庫、11個加工中心、4個海鮮水產暫養中心,一個覆蓋全國的低成本生鮮冷鏈物流配送網絡,已經基本成型。以果蔬爲例,冷鏈過程斷鏈比例高達67%,損耗量高達15%,而盒馬上海地區的生鮮損耗率在1%左右,大幅度降低。針對大閘蟹一類的生猛海鮮,採用定製的循環水車,保障了氧氣和水質,在全程12度的恆溫車廂中,一路休眠到內陸。對運輸成本的控制,盒馬通過密集的門店策略,實現了B2B2C的冷鏈物流配送系統,即從貨源到大倉,大倉到門店,門店再到消費者手中的三層物流體系;這樣相對於B2C的生鮮電商模式,成本能夠減少三分之二。

在加工質檢中心(DC)一方面做質檢與加工包裝,將蔬果質檢並打包成淨菜。另一方面做暫養,比如盒馬鮮生的甲魚,爲了追求更好的品質,放在了加工中心暫養,排出泥沙後在上市銷售。

同時,針對打包的“時間瓶頸”,盒馬創立了智能懸掛鏈,從傳統的“人跟着訂單跑”變成了“訂單跟着人來動”,從消費者下單到打包完成最快只需要8分鐘,日結單是一般商超的5倍。在最後三公里配送上,盒馬開創了半小時達,不僅是時效性的提升,更多是品質上考量。實際上,三公里配送時長30分鐘,真正配送的環節只有20分鐘,只要保證這20分鐘品質能夠達成客戶的需求就可以。離客戶足夠的近使得盒馬能做到冷熱冰鮮的溫度保證,並且不用耗費大量的耗材。

此外,物流實力直接關係線上業務的強弱,影響門店坪效。物流實力越強,線上業務收入越多,坪效當然就越高。阿里巴巴2018投資者大會上侯毅表示,盒馬坪效超過5萬元/平米。根據上市公司年報,2017年全國超市龍頭永輝超市的坪效僅1.29萬元/ 平米,在坪效方面遠超傳統模式。

一套系統的供應鏈下來,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損耗,保證了質量,降低了成本,而這,纔是盒馬立足的核心。

自建供應鏈體系,限制了盒馬的發展速度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盒馬依靠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在生鮮賽道上站穩了腳跟,但是從官網數據得知,目前盒馬在全國一共覆蓋了20個城市。想要覆蓋全國主要一、二線城市難度仍然很大,建倉成本只是一部分,如何解決供應鏈節點過遠,如何實現物流運輸的聯動都是問題。

今年5月,盒馬鮮生退出福州市場,在與永輝主場的競爭中敗北。據瞭解,盒馬退出福州市場就是因爲供應鏈的問題,以自有品牌“日日鮮”爲例,供貨主要來自於當地自建或合作基地。蔬菜的配送距離一般都在300公里之內,一旦超過這個距離,在品質、供應量、價格上都無法做到很好的把控。盒馬在福州不得不面臨“距離供應鏈節點過遠”的窘境。此外,在和當地的供應商談判的時候,遭到了永輝的“二選一”,各大供應商紛紛倒戈永輝,讓盒馬在福州地區孤立無援。

對於生鮮產品佔比在50%以上的盒馬,面對果蔬源頭很分散,集貨較難的現狀,也是無力解決。生鮮食品的配送半徑有限,即使“去中心化”的物流體系也不能解決。每往前走一步的盒馬都需要看一步:建立倉儲、開發生鮮基地、尋找戰略合作方、搭建物流體系。迴歸本質,消費者對生鮮產品的考量無非在性價比,產品質量、服務幾方面進行考量,除了服務,更多還是靠供應鏈來做地基。說白了,供應鏈的得失,直接決定了盒馬的成敗。

另外,下沉市場的人羣是否認可盒馬的商業模式?高端的食材能否打動工薪家庭?既然追求平民化,選品的標準是否會改變?理念上的不同會造成落地的偏差,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