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隆中對以後,諸葛亮向劉備獻出的第一策就是攻取襄陽,而荊州而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子琮代立,遣使請降。諸葛亮、關羽、張飛鎮守荊州,劉備帶領龐統進入益州。

諸葛亮的出山,在《三國志》上只有短短一行字:“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然而到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當中,羅貫中把“三顧茅廬”寫成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劉備從隆中出來的時候,關羽、張飛很明顯不高興了,劉備卻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從後來的《三國志》來看,諸葛亮出山以後,劉備並沒有直接重用諸葛亮,重用諸葛亮是在赤壁之戰的時候,諸葛亮勸說孫權聯合劉備對聯曹操。《三國演義》爲了讚揚諸葛亮,“舌戰羣儒”、“智激周瑜”“闞澤獻書”、“借東風”,在歷史上完全沒影的事,《三國演義》畢竟是文學,文學不是歷史。


從《三國志》來看。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並非像劉備形容的“如魚得水”一樣。然而諸葛亮更多的扮演的是,劉備的幕僚。真正讓諸葛亮大放異彩的,就是出使東吳,讓諸葛亮爲劉備,在荊州的地盤上,有了一定的使用權,平定了荊州,諸葛亮才真正地成爲劉備的心腹。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劉備趁曹操北歸的機會,聽從諸葛亮的計策,平定荊南四郡。《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業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爲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任命諸葛亮爲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派法正到荊州,去請劉備保護益州。諸葛亮認爲機會難得,就讓劉備答應了。諸葛亮、關羽、張飛鎮守荊州,劉備帶領龐統進入益州。建安十七年(212年),劉璋發現張松和劉備私交,便處死張松,劉備與劉璋決裂,劉備搶先一步,佔領了涪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在攻打成都的過程中龐統身亡。諸葛亮便讓關羽留守荊州,與張飛、趙雲攻打巴東,到了江州以後,生擒了巴郡太守嚴顏,劉璋出城投降。成都攻下後,諸葛亮被封爲軍師將軍。每當劉備出兵征伐的時候,諸葛亮主要負責鎮守成都,保障劉備的後勤給養。


從這裏可以看出,劉備比較重視諸葛亮的後勤保障工作,對他的軍事能力,並沒有看重。在劉備早期的軍事生涯當中,他認爲諸葛亮的實戰能力並不出色,但是他的內政和後勤方面的工作,卻表現得非常優異。這一點,就要看諸葛亮在隆中的對策了。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從此他有了一個能夠讓他一無所有到有三分天下的總設計師了,但是宏觀上的軍事能力,與局部軍事能力有一定的差距的,比如說取劉表,劉表畢竟是劉備的同宗,劉備也畢竟是劉表的客人,劉備就是再想鳩佔鵲巢,也不能明火執仗地去搶吧!


然而在隆中對以後,諸葛亮向劉備獻出的第一策就是攻取襄陽,而荊州而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衆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

劉備的回答是:“吾不忍也”,可見劉備想的比較多,劉備是一個很愛惜羽毛的人,他在荊州有一定的聲望,在加上咱們上面提到了,他和劉表是宗親,劉表臨終前把劉琮託付給他,如果取襄陽,自己成什麼了,不顧名譽,不顧漢室宗親,自己的仁義道德都去了哪裏?

當時劉備的軍事實力差,如果什麼都不顧的去取襄陽,就一定能成功嗎?這可不一定,即便是劉備拿下襄陽,未必攻下荊州,這個時候劉備就要面對曹操、孫權、荊州勢力,到時候就會四面楚歌。劉備這個賬,還是算得非常明白,所以劉備提出來“不忍”,拒絕了諸葛亮。

從諸葛亮獻第一條計來看,諸葛亮的軍事實力,過於理想化,他沒有顧及劉備的心理,只是幫助劉備奪地盤而奪地盤,劉備也非常給諸葛亮面子,也沒有反駁諸葛亮,這也就是劉備後期讓諸葛亮,擔任後勤保障的原因了。諸葛亮的後勤保障,要比前線統兵更加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