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聊到孩朋友便連聲嘆息、愁眉不展。經過了解才知道他女兒現在5歲,爲了培養女兒的興趣愛好,在孩子4歲的時候就開始給報興趣班。可不知道什麼原因,孩子都是上不了幾天就不願意去了。

前段時間孩子又嚷着要學鋼琴,這次他們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不給她報名只讓她體驗,爲此他們夫妻兩個爲了讓孩子上體驗課,幾乎跑遍了他們家附近所有的鋼琴培訓班。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發現孩子還真的挺喜歡鋼琴。在爭取孩子的同意之後,便一咬牙不但給孩子買了一個鋼琴,而且還報了一個很貴的培訓班。從那之後孩子的媽媽不僅每週帶孩子去老師那上課,而且每天在家還帶着女兒練琴。

爲了培養孩子的愛好,他們不惜花費了很多金錢,還在上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孩子的媽媽特別希望孩子成爲一個鋼琴神童,於是就自覺不自覺地對孩子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在孩子練琴時,經常會聽到媽媽對孩子的訓斥和打罵聲。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雖然想退縮,但練鋼琴是她自己選的,她也不敢說不練,於是就在那堅持着。慢慢地練琴便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不僅在家練習時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上課時由於開小差還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看到孩子這樣的表現,朋友也非常鬱悶。

曾經聽到過一個類似的例子,一個出生在家庭條件很不錯的小男孩,他興趣比較廣泛,見到什麼都喜歡去嘗試。有一次他鄭重其事地對爸爸媽媽說想學鋼琴,當他的父母聽到孩子主動要學鋼琴時特別高興,於是就給他買了最好的鋼琴,而且還給他聘請了最貴的老師。可不知怎麼,孩子沒學幾天就不想學了。

有次一個親戚去他們家串門,在和孩子玩的時候,孩子告訴了他實情。原來孩子天真地以爲培訓班裏有那麼多人學鋼琴,自己去了肯定能交很多朋友。可到了那裏才發現,現實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在培訓班裏既沒有見到那麼多的同學,也沒有交到新朋友,學了幾天鋼琴就再也不想去了。

對於興趣愛好,大人和小孩有着不同的認識。在孩子眼裏興趣愛好,是發自內心裏對這件事感到好玩、有意思。而在大人眼裏只要孩子對某件事有了興趣愛好,好像就找到了孩子的天賦一樣,就努力地培養他這方面的技能,甚至不惜以訓斥和打罵爲代價。

興趣愛好本來就是輕鬆愉快的事情,就像水裏游泳的魚、天空中翱翔的鳥那樣自由自在。然而一旦施加了外界的壓力,很多事情都變得不一樣。比如孩子本來在哪學的好好的,父母拿着鞭子往他背後一站,即使孩子很想學,他能學進去嗎?

量子力學中有個一不確定原理,就是說要測量微觀世界裏的東西時,被測量的對象容易受到測量工具的影響,從而測量不到準確的結果。比如觀察原子裏電子的運動軌跡時,光子會對電子的運動產生干擾,所以短時間觀察電子的運動情況時根本得不到規律性的結果。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雖然什麼事情都依賴於大人,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對世界周遭事物的認識。很多事情遠遠地觀察都會有呈現各種規律性,而一旦走進用自己的力量對他們施加影響時,事情卻變得複雜起來,而且沒有了規律性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否則愛對孩子來說變成了一種壓力。不管是朋友對待她女兒愛好的培養,還是小男孩爲了找朋友而去報班,都在說個問題:父母的愛,都給孩子帶來了壓力。

上大學時曾經給一個初中生做家教,不知怎麼回事孩子的家長喜歡坐在一邊旁聽。當時就有點奇怪,心想家長坐在這幹嘛!轉念一想,家長可能是想了解一下我這個老師的水平,於是就不再注意她而是專心地講課。上課時孩子的表現雖然還不錯,但場面顯得沉悶沒有一點活力。雖然孩子沒有表現出來,但明顯感到媽媽的存在孩子確實受到了干擾到。

愛之深、責之切,家長越孩子,對孩子的要求就會越嚴。然而這種嚴厲的愛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有時候壓的讓孩子喘不過氣來。就像不確定原理一樣,對孩子施加的影響越大孩子的行爲就越難以琢磨。

那怎樣做才能不讓愛變成對孩子的壓力呢?

首先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對孩子的要求就會越嚴。有時候孩子的行爲滿足不了自己的期望,就會無休止地給孩子施壓,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只會事與願違。所以對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實際,順其自然。

其次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成績。現在的很多家長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就問學習成績,成績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績不好的孩子就大逆不道。然而成績並不代表一切,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上名牌大學,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就不代表他不是一個成功的人。

馬雲高考考了三次才考上杭州師範學院,即使這樣也不能阻礙他成爲一個成功的人。所以成績不能代表一切,除了成績還有很多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要培養。

最後要把孩子當成朋友。孩子雖然是孩子,但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所以家長不要認爲自己是家長就可以隨意支配孩子。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既要把他當成孩子去愛他,也要按朋友的方式和他相處,這樣孩子才能在獲得尊重的前提下健康茁壯地成長。

所以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能放手時就要放手,不要讓愛成爲孩子的壓力,更不能用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的行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