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因選秀節目爆紅的蔡徐坤,曾因爲說自己喜歡籃球,引發了一波全網黑。

拿“唱跳rap籃球”開涮的黑梗層出不窮,蔡徐坤的B站鬼畜視頻數量,甚至一度超越老牌鬼畜明星“局座”張召忠。

兩年後,風波過去,蔡徐坤已然變身“坤PD”。然而就在前不久,當他在節目中看到有學員聲稱自己的特長是籃球時,不僅沒回避該話題,還調侃起自己的黑歷史:

不得不說,這波自嘲,確實實力圈(xi)粉(bai)。

說起自嘲,wuli大冪冪也是自嘲界大佬。當年古裝扮相被指髮際線太高以後,她的回應是……

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不知不覺就開啓了自嘲模式:

現在的人啊,真是狠起來連自己都不放過。自嘲,逐漸變成了一種“風潮”。

但是,你真的瞭解自嘲嗎?這些“玩笑”的背後都是什麼潛臺詞?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事。

自 嘲

self-deprecating

指的是說話者通過開玩笑的方式放低身段,或用謙遜的話語譴責、低估自己的行爲(Kim,2014),通常分爲兩種類型:

指的是以建設性,無害的方式開自己玩笑,以此表現出樂觀積極、包容的心態。

Emm…什麼是無害的方式?就是言語符合邏輯,不帶有偏見和自我否定。Like這樣——

指的是對自己使用誇張的負面評價,帶有攻擊性、不符合事實的特點。而且笑點通常由他們自己承擔(Rod Martin & Patricia Doris,2003)。

說白了就是並不好笑,甚至還有一丟丟尷尬——

自嘲明明是一件自我否定、暴露缺陷的事,咋還就變成很多人的常規操作了呢?

有的人自嘲,是爲了達到某個明確的目的。他們是有意識的、主動的在使用自嘲,以此作爲一種社交性的互動策略。他們的這種行爲只在某些情景下發生,在別的情況下則不會出現。

在一些尷尬或是衝突的場景中,自嘲可以作爲一種幽默風格。通過反日常、反邏輯的回應,讓人產生一種生理喚醒的愉悅感,起到逗笑他人、調節氛圍的作用。

舉個栗子,大張偉就尤其喜歡拿自己“開涮”,笑果連連:

前幾天沙溢在節目裏也cue到自己:“我有那麼一瞬間,產生過是偶像的那個錯覺。”

一方面,自嘲中的自我貶低,可以降低他人對自己的期待(預期管理),從而避免無法達成對方的高期望而讓人失望,對自尊心造成打擊。

比如說,有個朋友,每次面基前總會不斷自黑:我不好看/我很醜的/我對不起觀衆……(而他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差)

這樣一來,對方見到本人時多半會覺得超出了預期,面基成功率100%☆

另一方面,Janes&Olson(2010)還發現,如果人們觀察到一個人已經被嘲笑,就會傾向於抑制自己,不再重複嘲笑。所以說,如果一個人先取笑自己,就不太擔心再收到別人的負面評價。

就像范冰冰用“範小胖”自嘲n次,周冬雨乾脆換了個小黃鴨頭像,還有wuli凡凡頻繁cue自己的大碗寬面……有沒有發現,這樣一來,反倒很少有人再主動去提這些梗啦!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以目的爲導向的自嘲,還有一些人,是真的控制不住寄幾。

他們身上的某種人格特質,讓自嘲成爲了控制不住“被啓動”的行爲,在各種環境下都可能無意識的表露出來。很多時候,就連當事人自己都沒意識到在自嘲。

謙遜的人慣於將自己置於一個“低於他人”的位置,表達對他人的尊重,自己也感到舒適(Gu, 1990; Mao, 1994)。

尤其是在一些社會文化中,謙遜從小被作爲美德教育,成爲一個人性格的組成部分,與人接觸中會不自覺的展現出來。

這一類人習慣用開玩笑的方式調侃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釋放焦慮和失望的同時,又避免顯得太過矯情。

有個朋友最近聊起她的暗戀對象,聽到那些曖昧不清的細節,我激動的說有戲了有戲了!可她卻喪喪地說:“不至於吧,眼瞎纔會喜歡我。”

這種自嘲,聽着好像有點心酸???但是,憋擔心!研究指出——

習慣自嘲的人

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以前提到自嘲,常常將它和很多負面的心理狀態(如焦慮、抑鬱)聯繫在一起。但在CIMCYC-UGR(The Mind, Brain and Behavior ResearchCenter at University of Granada)的最新研究發現,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研究人員通過32個維度,將1068位被試者分爲了不同的幽默類型,並讓他們對自己進行【主觀心理幸福感量表】評分。

*這份量表是Sánchez-Cánovas(1994)設定,由30個項目組成,包含了“生活滿意度”、“幸福感”、“社交性”、“健康”和“希望”五大類幸福感。

結果發現,習慣自嘲式幽默的人,往往擁有更高心理健康水平(Marín,Carrillo& Dios,2018)。

U1s1,自嘲確實能給人帶來的一些積極影響:

自嘲是一個很好的應對抑鬱和焦慮的機制。通過玩笑的方式,轉移了負面情緒,實現了情緒調節。同時,還能幫助人們承認、接受自己的缺點,並發現缺點中有趣的一面(heintz.s,2018)

Janes和Olson(2015)指出,“自嘲式的幽默往往比別的幽默更具有潤滑性,因爲它不會使任何人感到防備。”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在一個羣體裏,太出挑的人容易受到攻擊和排擠。自嘲放低了自己的位置,能更好的融入羣體,獲得社會支持。

但是!如果過度使用自嘲,也會帶來消極影響:自黑多了可能就白不回來了。

過度自嘲會強化負面的自我概念,讓人在負面的評價中加深自我懷疑。特別是當他人對自己的自嘲表現出認同時,負面的打擊會更大

Martin和Doris(2018)還指出,自嘲可以在衝突性場景中有效管理對方情緒(尤其是憤怒),但這並不意味着減少了他人的憤怒,而是隱瞞、壓制了憤怒的觸發因素。雖利用自嘲迴避了衝突,但也失去了情緒疏導、訓練自己處理衝突的能力。

所以,自嘲這件事,說到底就是——

要 適 度

KY作者有話說:

當自嘲逐漸變成現代人的一種習慣,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歡樂,卻也成爲一個需要警惕的信號。

在這個泛娛樂的時代裏,每個人都習慣了用玩笑的語氣掩藏情緒,用調侃的方式迴避問題。表面上,失落沮喪的情緒不見了,衝突矛盾消失了。但實際上,情緒和問題只是被壓制了、轉移了,積壓之後還會牽扯出更多問題。

表達悲傷好像變成了一件羞恥的事情,爲了獲得在人羣中的安全感,我們用自嘲不斷降低自我評價和別人對自己的期許。而這一切,不過是在用一種看似輕鬆的方式逃避潛在傷害,逃避實際存在、亟待解決的種種考驗。

自嘲的背後,夾雜着一種隱祕的哀傷。我們在一道道自我保護的高牆下感覺到安全,卻也逐漸失去了勇敢和真摯的能力。

不要總活在那個自欺欺人的夢裏,我們終究還是要學會面對情緒和接納完整的自己。

——分隔線——

終於寫完了,也就改了百八十遍吧。

更苦的是——“同事在寫性高潮,我卻只能寫自嘲”。(請期待下週的性高潮專題科普!)

今日互動:嘲嘲更健康!來評論區留下你的一句話自嘲吧~

References:

Gu, Y. (1990). Politeness phenomena in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2), 237-257.

Heintz, S., & Ruch, W. (2018). Canself-defeating humor make you happy? Cognitive interviews reveal the adaptiveside of the self-defeating humor style.

Janes, L. M., & Olson, J. M. (2010). Isit you or is it me? Contrasting effects of ridicule targeting other peopleversus the self.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6(3), 46-7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