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三五百万是在整个民国时期中社会发展相对较为平稳的时间段而言,具体时期的购买力又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物价水平、人民薪资等各方面影响而波动,所以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状况去看一万大洋才是有意义的,刻意将具体的数值与一万大洋等同起来,不仅无法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也是对民国时代历史理解不透彻的体现。从老百姓收入水平来看,民国时期重视教育,看重知识文化水平,所以从事脑力劳动的教师、作家、编辑等群体的月工资一般可以达到100-200块的水平,例如文学泰斗鲁迅先生于1919年用了一年的收入即3500块买了一套院子,年迈时工资已经涨到了一年15000块大洋,这也足以显现当时的高知收入之可观,社会地位之高。

大洋是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铸造的带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这种袁大头的铸造始于1914年,这一年,袁世凯在北京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国币条例》和《国币条例施行细则》,明文规定“元”为一个价格单位,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

大洋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兴衰,反映着一个时代领导人的统领思想,承接着一个时代人民的辛勤汗水,是一整个时代的缩影。

我们经常能在历史纪录片中听到“一万大洋”这样的字眼,甚至有些人家里也会收藏过去时期的大洋,不少人都会好奇,民国时期的“一万大洋”到底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大洋的购买力

民国初年,国家的总体形势是军阀混战,人民还在苦难中挣扎,各种物资都很稀缺,导致物价上涨,大洋主要就用于日常饮食消费之中,购买力也不会太高,因为那个时代的物价比较畸形,是不能反映正常的商品价值的。


一万大洋可能并不能使大家对大洋的购买力有较确切的认识,一块大洋更能反映当时银元的购买水平,那么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能买到哪些东西呢?据资料显示,一块大洋在1912年的北京能买60斤普通大米,或者供6个人吃一顿羊肉火锅。在1931年春天的广州近郊能买25斤大米或20斤豆角。

在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区能买16斤大米,或5斤猪肉,或40个鸡蛋。可以看出,地域不同大洋的购买力各有千秋,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推移,物价逐渐上涨并且涨幅越来越快,一块大洋所能换取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从地域上看,沿江沿海地区粮价又各有差异,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较高,大洋的购买力相对低一些,比如鲁迅在北京定居时,一块大洋能买五六十斤大米,后来去了上海,一块大洋只能买20斤大米。从时间上看,大洋随着粮价变贵购买力也就越来越低。

但大洋终归属于“值钱”的硬通货,不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花几十块,一定能买到一堆好东西。如今也仍然存在关于大洋的口头禅和“一提大洋给人一种就很富裕”的莫名的直接感受。

一万大洋放在今天算多少人民币

从老百姓收入水平来看,民国时期重视教育,看重知识文化水平,所以从事脑力劳动的教师、作家、编辑等群体的月工资一般可以达到100-200块的水平,例如文学泰斗鲁迅先生于1919年用了一年的收入即3500块买了一套院子,年迈时工资已经涨到了一年15000块大洋,这也足以显现当时的高知收入之可观,社会地位之高。


而当时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店员等人民的收入大概只有10-20块,只能勉强维持家庭最低生活费用。由此看来一万大洋对民国时期物价以及百姓收入而言不是一笔小数字,拥有一万大洋的家庭大概处于社会中上阶层,有较优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保证。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三五百万,当年鲁迅先生年迈时期的15000块大洋也就相当于现今的150万人民币。


但三五百万是在整个民国时期中社会发展相对较为平稳的时间段而言,具体时期的购买力又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物价水平、人民薪资等各方面影响而波动,所以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状况去看一万大洋才是有意义的,刻意将具体的数值与一万大洋等同起来,不仅无法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也是对民国时代历史理解不透彻的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