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今年已經九歲了,平時在家裏特別活潑,能說會道的。可是他的老師卻不止一次地向家長反應圓圓在學校不愛說話,上課被點名回答問題更是支支吾吾半天說不上來,甚至有次還詢問圓圓的媽媽這孩子是不是語言上有什麼障礙。圓圓的媽媽很無奈,就去學校和老師長談了一次。

圓圓的媽媽告訴老師圓圓這孩子從小就是這樣,在家裏能說會唱的,一到外人面前就支支吾吾的不敢說話。老師一聽這才放心下來,可是她又覺得很奇怪,既然沒有語言障礙人也很活潑,爲什麼一讓他發言就變成這樣呢?在瞭解了關於圓圓生活的很多事情之後,老師大膽地做出了猜測。

圓圓從小語言表達能力就優於同齡的孩子,圓圓的媽媽特別驕傲,總是在別人面前誇讚圓圓,還會要求圓圓表演給大家看。可小孩子多多少少都有點怕生,所以總是扭扭捏捏的。圓圓的媽媽覺得面子上很過不去,總是說她:“平時不讓你說你嘴巴說個不停,讓你說的時候你又不說。”慢慢的,圓圓就越來越不敢在別人面前說話了。

生活裏有很多像圓圓這樣的孩子,在家裏挺活潑的,可是在衆人面前就變得靦腆。這實際上是孩子緊張的表現。

孩子爲什麼會緊張?

緊張是人體在精神及肉體兩方面對外界事物反應的加強。說白了就是身體的一種反應,危險能讓人緊張,好事也能讓人緊張。

引起孩子緊張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身能力的不足會讓他們在應對某些情況時感到緊張,比如考試、比賽等前後過程中孩子經常會有緊張的感覺。父母的責罵也會讓孩子感到緊張,比如有時候沒有做好什麼事情父母會責罵孩子,所以每當孩子有事情做不好就會有緊張感,害怕被父母責罵。

家長說話太重也會讓孩子覺得緊張,比如很多家長爲了避免讓孩子做一些事情會把它們形容地很恐怖,諸如吞了泡泡糖會粘住腸子之類的,當這樣的事情不小心發生時,孩子會因父母的形容而感到緊張。

孩子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的危害

緊張本來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就是作爲成年人的我們也會時常有緊張的感覺。可是如果孩子長時間的處於緊張狀態,那就可能產生一些危害。

1、會傷害大腦中的神經元

突發性的緊張實際上是一種恐懼感。有時候小朋友之間包括家長和孩子之間玩耍的時候,總是喜歡嚇唬一下。比如孩子正在專心地做什麼事情,一個人突然怪叫着衝到他面前,把孩子嚇到尖叫。在這過程中孩子大腦會迅速分泌激素,而這些激素中會有對孩子的神經有害的物質,而其他類型的緊張感也有這樣的弊端。

在《兒童自然法則》一書中寫到:控制記憶的海馬腦回,如果經常遭遇到緊張,孩子會出現記憶障礙。這種緊張感會直接破壞孩子的學習能力。額葉前部皮層是掌握邏輯分析、退縮緩解、自我控制、做出決定、感同身受能力的大腦結構,也是較早遭遇破壞的部位,這些能力的發展將會受到影響。

所以大家可以去觀察一下孩子,如果你叫他背誦什麼東西,如果態度很兇,孩子比較緊張,記得會非常慢,甚至怎麼記都記不住。

2、逐漸讓孩子缺乏情緒調節能力

就絕大部分情況而言,不論是在學校中還是家中,在孩子出現緊張的情緒時,在他周圍的人往往都會安撫他讓他慢慢平靜下來。這樣的次數多了,當孩子在遇到緊張感的時候就能自己進行調節。但是也有可能因爲有些孩子比較內向是一些其他的原因,他的緊張感沒有被別人察覺一直得不到安撫。

儘管之後他也會自己平靜下來,但他並沒有掌握應對這種情緒的辦法,所以久而久之就會缺乏這種情緒調節的能力。

3、緊張會成爲一種惡性循環

前面已經提到孩子的緊張感會破壞孩子大腦神經,所以孩子的緊張經歷越多,他的大腦相應的發育就會越滯後,這樣他控制緊張感的能力就越弱,變得越容易緊張,因爲一個惡性循環。這就好比孩子哭的時候有的不家長不安慰反而罵他,然後孩子越委屈就哭得更歡了。

怎樣幫孩子擺脫緊張感?

在瞭解到緊張帶給孩子的傷害之後,家長要採取怎樣的做法去幫助孩子擺脫緊張感呢?以下這三個方面我認爲會很有幫助。

1、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林文采博士的著作《心理營養》一書中提到:孩子有五大心理營養。如果在幼年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那麼在今後的一生,他都會不斷的尋覓,而且會引發各種狀況。

這裏的心理營養指的就是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會讓孩子更加自信,在面對各種突發狀況時顯得更加從容,是每個人心底力量的源泉。所以多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能夠有效減少孩子的緊張心理,同時也能讓孩子更快的從緊張情緒中走出來。

2、避免恐嚇式教育

有許多家長喜歡對孩子進行恐嚇式的教育來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懂事或者更加積極。比如有的家長爲了讓孩子考個好成績就對孩子說:“你這次期末要是考不好,我就扒了你的皮。”經常使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會讓他們容易產生恐懼感,內心變得更加敏感。家長應該避免使用這種教育方式,而是多進行愛的教育,多進行安撫教育。

有科學研究表明:童年時期,如果孩子得到過這種教育,長大後在面臨情緒危機的時候,更加懂得如何冷靜應對。知道怎樣更好地調節緊張壓力,避免由此造成的惡性後果。

3、增加孩子的實踐機會

孩子成長的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由於經驗的缺乏,他們往往會在這些事情面前產生緊張甚至恐懼的感覺。我們作爲家長要多去安撫孩子的不安,鼓勵他們勇敢的去面對、去嘗試、去戰勝,讓他們多多的積累經驗,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