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晓塘乡少数民族联谊小组的副组长,近年来,王天飞也常和茶光菊聚在一起,商量着是否要带领姐妹们转换思路,发展新产业。茶光菊与王天飞。

  记者从县民宗局获悉,目前我县共有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32个,户籍人口1700余人,以婚嫁过来的少数民族妇女同胞居多,分布在全县各个行政村。其中晓塘乡为我县民族工作特色乡镇,乡里有15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50多人,大多为困难、特殊家庭,是县乡两级统战部门关注的重点群体。

  本文讲述了

  两位远嫁至晓塘乡的少数民族妇女

  通过自身努力以农致富的经历

  她们远离家乡,扎根象山,依靠勤劳的双手托起致富梦。由最初的破败老屋住上小别墅,由负债累累到安定小康……还带领少数民族同胞共同致富,书写了独特的奋斗故事。

  茶光菊:

  闯出一条创业路

  见到茶光菊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她头戴围帽,带着面巾,在葡萄大棚里忙活着,只露出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带着亲切的笑意。

  茶光菊在葡萄大棚里干活 

  茶光菊是彝族人,出生在离象山2000多公里外的云南凤庆县。她6岁丧父,从小过得辛苦,独立而坚强。2002年,她认识了从象山到云南做水电工程的王岳明。王岳明是个温和性子的人,总帮着茶光菊干活,处处包容着这个要强惯了的姑娘。后来,王岳明负责的工程出了意外,工程款收不回来,还欠下40多万元的外债,他只能带着工程队返象。执着的茶光菊便收拾行李跟着王岳明跳上车,来到了象山。

  可她万万没想到,王家还不如自己家。王岳明和父母住在破旧漏风的老屋里,别说不见电视冰箱,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茶光菊刚到的第一晚,就打了地铺。王岳明不忍心爱的姑娘吃苦,劝她回家。第二天,茶光菊就拿着兜里仅剩的300多元钱出门,买了张新床回来。“不就是欠了债嘛,只要你能跟我一起吃苦,我们一起还!”

  新婚蜜月,没有亲朋好友祝福,只有上门要钱的债主。茶光菊把债主们一一请进门,端茶倒水,坦诚相见,许下将和丈夫共同偿还债务的承诺。借钱的都是熟人,大家看到新娘子诚恳利落,再看看新房家徒四壁,大多心软了。王岳明去了上海打工,茶光菊就留在家里种地。刚开始的时候,语言不通,环境陌生,很多农活她也不会,就去问邻居,比划着和人交流。村里谁也听不懂她说话,只知道名字最后一个字是“菊”,就叫她菊嫂。夫妻两辛苦一整年,挣得钱并不多,但过年前,茶光菊还是按借款数额的高低,主动上门还债,多则一两千元,少则几百元,一点点积攒着信誉。

  晓塘乡是果乡,多数人家都种了葡萄。茶光菊在帮工时渐渐学会了葡萄的种植方法,有了自己种植葡萄的念头。于是,她开始开垦婆婆留给她的两亩自留地,再叫上丈夫回来帮忙,东拼西凑了八万块钱,又承包了6亩地,种植葡萄、柑橘,从此没日没夜地泡在果园里。

  王岳明因为有腰伤不能干重活,于是,搭大棚、选种、嫁接、插枝、施肥、治虫、采收,几乎所有的事都落到茶光菊肩上。那个时候,茶光菊常常烧了水,泡饭就着一点咸菜就是一餐。每年七八月份最忙的采摘季节,由于过度劳累,她总有几天在挂吊针。

  功夫不负有心人,果园的变化是可喜的,从收益几千元,几万元,到几十万,茶光菊奋斗十多年,不仅还完了婚前丈夫的所有欠款,还花了120万元,盖起了小别墅。十几年的时间,茶光菊完全融入了象山的生活,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她的爱与坚持,把这桩跨越千里、负重累累的婚姻经营得有滋有味。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闲下来,茶光菊常常哼唱这首云南彝族的民歌,调子好听,同村的少数民族姐妹也会跟着一起哼唱。茶光菊深感创业不易,也努力带动姐妹们一同致富。晓塘乡有50多个从外地嫁来的少数民族妇女,大多经济条件不好,她就经常和这些姐妹联系,交流经验,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如今,茶光菊的葡萄园被列为少数民族创业致富的基地,种植规模20多亩,成了乡里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去年,受强台风影响,茶光菊和村民们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茶光菊带着大家商量,怎么减少损失。而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打了农户们一个措手不及。她学会了葡萄酿酒的方法,分享到群里,鼓励大家酿制葡萄酒,减少损失,增加收入。

  王天飞:

  辛勤付出收获美好

  王天飞是个爱笑的女人,性格爽朗,常常聊着天就哈哈大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想起以往的苦日子,她也总是笑着说:“穷富不重要,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就好了。”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支撑着她十几年来忙碌在海塘里,整天与螃蟹、虾、蛏子等海货打交道,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创业之路。

  王天飞在海塘干活

  在来到象山之前,王天飞从未见过大海。她是苗族人,出生在贵州,自小也在贵州长大,喜爱吃辣。在遇见她的丈夫之前,也从未想到过会远嫁他乡,在象山晓塘乡西边塘村这个小村庄里扎下根来。

  说起和丈夫相识的经历,王天飞又咯咯咯笑开了。年轻的时候,王天飞和她的丈夫通过网络在QQ上相识,两个年轻人聊得热络,很快就走在了一起,常常视频分享生活中的趣事。“那个时候想法很单纯,根本没考虑过距离的问题。”王天飞说,后来她被朋友忽悠着去了北京,不慎加入了一个传销组织,也是她的丈夫,当时的男友赶到北京,带着她回到了象山。在那样紧张害怕的关头,男友仿若从天而降的英雄,带着心爱的姑娘脱离困境。为了追赶火车,这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一路狂奔,他们大口大口地喘气,发出急促的呼吸声,又在顺利搭上火车后,相视大笑。王天飞说:“那个时候我就认定,这辈子就要嫁给这个人了。”作为家中唯一一个女儿,王天飞要远嫁的想法自然遭到了父母以及哥哥们的反对。她坚持着来了象山。

  就像象山的海水远不如想象中的清澈透蓝,在象山的婚后生活也没有王天飞原本想象的那样容易。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也不同。“最开始做饭的时候,我给家里人做完饭,要专门给自己炒个辣菜,不然嘴里总是没味儿。”王天飞说,炒完菜后她又得仔仔细细刷一次锅,避免下次做饭,辣味残留。

  茶光菊与王天飞

  远嫁而来,王天飞尝试着融入当地环境。她很快学会了当地方言,也接受了海腥味的食物,与丈夫承包了海塘,养殖螃蟹、虾、蛏子等海产品。不会修补渔网、不会撒网、甚至连养殖的海鲜也是此前从未见过的,王天飞努力学习着,白嫩的手也渐渐粗糙了起来,手上有了大大小小的口子,也有不少被螃蟹夹到的伤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不识海物的贵州姑娘,也能坐在家门口熟练补网,在海塘里利落下网。夫妻俩辛勤劳作有了回报,效益好的年份,收入能达三四十万元。但用于承包海塘和购买鱼虾蟹苗的银行贷款还未还清,王天飞夫妻两依然面临着极大的还款压力。

  海产品养殖也不是一帆风顺,与种植葡萄一样,多数时候也要靠天吃饭。去年受强台风影响,海塘里水位上涨,养殖的虾大都被冲走了,而由于淡水倒灌,多数螃蟹和贝类,都被淡水呛死。台风过后,把水抽干,王天飞看着塘里密密麻麻的死蟹,一度欲哭无泪,一年的辛苦和努力仅因一场台风就打了水漂。面对一片狼藉的海塘,王天飞来不及收拾心情,盘点起了剩余的海产品,低价卖出,以尽可能地降低损失。“去年损失巨大,一共就卖了2万块钱。”她至今仍感到可惜。

  作为晓塘乡少数民族联谊小组的副组长,近年来,王天飞也常和茶光菊聚在一起,商量着是否要带领姐妹们转换思路,发展新产业。在与县有关部门及晓塘乡干部沟通后,她们计划着带头养殖大白鹅,学习养殖技术,带领姐妹们共同致富。

  记者 张瑶瑶

  来源:象山县传媒中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