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曉塘鄉少數民族聯誼小組的副組長,近年來,王天飛也常和茶光菊聚在一起,商量着是否要帶領姐妹們轉換思路,發展新產業。茶光菊與王天飛。

  記者從縣民宗局獲悉,目前我縣共有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32個,戶籍人口1700餘人,以婚嫁過來的少數民族婦女同胞居多,分佈在全縣各個行政村。其中曉塘鄉爲我縣民族工作特色鄉鎮,鄉里有15個少數民族常住人口50多人,大多爲困難、特殊家庭,是縣鄉兩級統戰部門關注的重點羣體。

  本文講述了

  兩位遠嫁至曉塘鄉的少數民族婦女

  通過自身努力以農致富的經歷

  她們遠離家鄉,紮根象山,依靠勤勞的雙手托起致富夢。由最初的破敗老屋住上小別墅,由負債累累到安定小康……還帶領少數民族同胞共同致富,書寫了獨特的奮鬥故事。

  茶光菊:

  闖出一條創業路

  見到茶光菊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她頭戴圍帽,帶着面巾,在葡萄大棚裏忙活着,只露出一雙黑溜溜的眼睛,帶着親切的笑意。

  茶光菊在葡萄大棚裏幹活 

  茶光菊是彝族人,出生在離象山2000多公里外的雲南鳳慶縣。她6歲喪父,從小過得辛苦,獨立而堅強。2002年,她認識了從象山到雲南做水電工程的王嶽明。王嶽明是個溫和性子的人,總幫着茶光菊幹活,處處包容着這個要強慣了的姑娘。後來,王嶽明負責的工程出了意外,工程款收不回來,還欠下40多萬元的外債,他只能帶着工程隊返象。執着的茶光菊便收拾行李跟着王嶽明跳上車,來到了象山。

  可她萬萬沒想到,王家還不如自己家。王嶽明和父母住在破舊漏風的老屋裏,別說不見電視冰箱,連張像樣的牀都沒有。茶光菊剛到的第一晚,就打了地鋪。王嶽明不忍心愛的姑娘喫苦,勸她回家。第二天,茶光菊就拿着兜裏僅剩的300多元錢出門,買了張新牀回來。“不就是欠了債嘛,只要你能跟我一起喫苦,我們一起還!”

  新婚蜜月,沒有親朋好友祝福,只有上門要錢的債主。茶光菊把債主們一一請進門,端茶倒水,坦誠相見,許下將和丈夫共同償還債務的承諾。借錢的都是熟人,大家看到新娘子誠懇利落,再看看新房家徒四壁,大多心軟了。王嶽明去了上海打工,茶光菊就留在家裏種地。剛開始的時候,語言不通,環境陌生,很多農活她也不會,就去問鄰居,比劃着和人交流。村裏誰也聽不懂她說話,只知道名字最後一個字是“菊”,就叫她菊嫂。夫妻兩辛苦一整年,掙得錢並不多,但過年前,茶光菊還是按借款數額的高低,主動上門還債,多則一兩千元,少則幾百元,一點點積攢着信譽。

  曉塘鄉是果鄉,多數人家都種了葡萄。茶光菊在幫工時漸漸學會了葡萄的種植方法,有了自己種植葡萄的念頭。於是,她開始開墾婆婆留給她的兩畝自留地,再叫上丈夫回來幫忙,東拼西湊了八萬塊錢,又承包了6畝地,種植葡萄、柑橘,從此沒日沒夜地泡在果園裏。

  王嶽明因爲有腰傷不能幹重活,於是,搭大棚、選種、嫁接、插枝、施肥、治蟲、採收,幾乎所有的事都落到茶光菊肩上。那個時候,茶光菊常常燒了水,泡飯就着一點鹹菜就是一餐。每年七八月份最忙的採摘季節,由於過度勞累,她總有幾天在掛吊針。

  功夫不負有心人,果園的變化是可喜的,從收益幾千元,幾萬元,到幾十萬,茶光菊奮鬥十多年,不僅還完了婚前丈夫的所有欠款,還花了120萬元,蓋起了小別墅。十幾年的時間,茶光菊完全融入了象山的生活,生育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她的愛與堅持,把這樁跨越千里、負重累累的婚姻經營得有滋有味。

  “太陽歇歇麼,歇得呢,月亮歇歇麼,歇得呢,女人歇歇麼,歇不得,女人歇下來麼,火塘會熄掉呢……”閒下來,茶光菊常常哼唱這首雲南彝族的民歌,調子好聽,同村的少數民族姐妹也會跟着一起哼唱。茶光菊深感創業不易,也努力帶動姐妹們一同致富。曉塘鄉有50多個從外地嫁來的少數民族婦女,大多經濟條件不好,她就經常和這些姐妹聯繫,交流經驗,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如今,茶光菊的葡萄園被列爲少數民族創業致富的基地,種植規模20多畝,成了鄉里名副其實的種植大戶。去年,受強颱風影響,茶光菊和村民們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茶光菊帶着大家商量,怎麼減少損失。而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也打了農戶們一個措手不及。她學會了葡萄釀酒的方法,分享到羣裏,鼓勵大家釀製葡萄酒,減少損失,增加收入。

  王天飛:

  辛勤付出收穫美好

  王天飛是個愛笑的女人,性格爽朗,常常聊着天就哈哈大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縫。想起以往的苦日子,她也總是笑着說:“窮富不重要,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就好了。”正是這種樂觀的心態,支撐着她十幾年來忙碌在海塘裏,整天與螃蟹、蝦、蟶子等海貨打交道,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了創業之路。

  王天飛在海塘幹活

  在來到象山之前,王天飛從未見過大海。她是苗族人,出生在貴州,自小也在貴州長大,喜愛喫辣。在遇見她的丈夫之前,也從未想到過會遠嫁他鄉,在象山曉塘鄉西邊塘村這個小村莊裏紮下根來。

  說起和丈夫相識的經歷,王天飛又咯咯咯笑開了。年輕的時候,王天飛和她的丈夫通過網絡在QQ上相識,兩個年輕人聊得熱絡,很快就走在了一起,常常視頻分享生活中的趣事。“那個時候想法很單純,根本沒考慮過距離的問題。”王天飛說,後來她被朋友忽悠着去了北京,不慎加入了一個傳銷組織,也是她的丈夫,當時的男友趕到北京,帶着她回到了象山。在那樣緊張害怕的關頭,男友仿若從天而降的英雄,帶着心愛的姑娘脫離困境。爲了追趕火車,這對年輕的情侶手牽着手,一路狂奔,他們大口大口地喘氣,發出急促的呼吸聲,又在順利搭上火車後,相視大笑。王天飛說:“那個時候我就認定,這輩子就要嫁給這個人了。”作爲家中唯一一個女兒,王天飛要遠嫁的想法自然遭到了父母以及哥哥們的反對。她堅持着來了象山。

  就像象山的海水遠不如想象中的清澈透藍,在象山的婚後生活也沒有王天飛原本想象的那樣容易。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飲食習慣也不同。“最開始做飯的時候,我給家裏人做完飯,要專門給自己炒個辣菜,不然嘴裏總是沒味兒。”王天飛說,炒完菜後她又得仔仔細細刷一次鍋,避免下次做飯,辣味殘留。

  茶光菊與王天飛

  遠嫁而來,王天飛嘗試着融入當地環境。她很快學會了當地方言,也接受了海腥味的食物,與丈夫承包了海塘,養殖螃蟹、蝦、蟶子等海產品。不會修補漁網、不會撒網、甚至連養殖的海鮮也是此前從未見過的,王天飛努力學習着,白嫩的手也漸漸粗糙了起來,手上有了大大小小的口子,也有不少被螃蟹夾到的傷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經不識海物的貴州姑娘,也能坐在家門口熟練補網,在海塘裏利落下網。夫妻倆辛勤勞作有了回報,效益好的年份,收入能達三四十萬元。但用於承包海塘和購買魚蝦蟹苗的銀行貸款還未還清,王天飛夫妻兩依然面臨着極大的還款壓力。

  海產品養殖也不是一帆風順,與種植葡萄一樣,多數時候也要靠天喫飯。去年受強颱風影響,海塘裏水位上漲,養殖的蝦大都被沖走了,而由於淡水倒灌,多數螃蟹和貝類,都被淡水嗆死。颱風過後,把水抽乾,王天飛看着塘裏密密麻麻的死蟹,一度欲哭無淚,一年的辛苦和努力僅因一場颱風就打了水漂。面對一片狼藉的海塘,王天飛來不及收拾心情,盤點起了剩餘的海產品,低價賣出,以儘可能地降低損失。“去年損失巨大,一共就賣了2萬塊錢。”她至今仍感到可惜。

  作爲曉塘鄉少數民族聯誼小組的副組長,近年來,王天飛也常和茶光菊聚在一起,商量着是否要帶領姐妹們轉換思路,發展新產業。在與縣有關部門及曉塘鄉幹部溝通後,她們計劃着帶頭養殖大白鵝,學習養殖技術,帶領姐妹們共同致富。

  記者 張瑤瑤

  來源:象山縣傳媒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