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篇小說,它發表於一九一八年,是現代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廣爲人知的傑出作品。

它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家族的弊害,開創了中國新文學中革命現實主義的先河,以其深切的表現和特殊的形式直擊廣大青年讀者的心。

這篇小說就是《狂人日記》,魯迅先生送給廣大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中國人民的禮物。

《狂人日記》寫於1918年4月,他是魯迅先生創造的衆多白話小說中的第一篇。

魯迅先生在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進行深刻的觀察的情況下,清醒地意識到了當時封建禮教封建思想等糟粕對中國廣大人民的荼毒和迫害。

在一片黑暗和寂靜中,魯迅先生髮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喫人!”

這聲音雖然激進且缺少足夠的呼應,但也讓相當一部分中國青年感到震撼人心。《狂人日記》並沒有像一些更著名的小說那樣,在文壇上掀起顯著的風波或者引起一場文藝論戰。但是它開拓了現代小說的寫作思路,且在批判封建禮教的弊病方面,它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救救孩子……”這是《狂人日記》的結尾,也是魯迅對人們發出的吶喊和深切的希望。封建禮教中的糟粕一日不除,受其毒害的人就世世代代無窮盡也。

無論是爲了自己也好,爲了後世無辜的孩子們也好,裝睡的人們都應該起來了,大家應該成爲“奔馳的勇士”,在無邊的黑暗中勇敢地前進,去追尋那一點光明,直至光明代替黑暗。

《狂人日記》通過主人公“狂人”的視角來觀察舊中國的社會環境。

在“狂人”的眼裏,周圍皆是“喫人”之人,且“喫人”這個行爲已經不是隻存在於少數人身上了,他是舊中國大家共有的羣體特徵。每個人都是“喫人的人”,每個人也都面臨“被人喫”的風險。

在“狂人”的身邊,無論是與他有仇的趙貴翁,還是與他素不相識的路人、狗、小孩,甚至是他的親哥哥,都朝着他露出了兇狠的獠牙。

有人認爲魯迅塑造出的“狂人”不過是有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人而已,從“狂人”的口中說出的話不具備真實性。然而,歷史告訴我們,當社會陷入矛盾、不安與絕望時,最先清醒的往往是被世俗眼光認定爲“瘋子”的那一批人。

今天就讓我們來淺析一下《狂人日記》中魯迅先生想揭示的那些舊中國封建禮教壓迫下蔓延的羣體疾病。

喫人惡疾之欺善怕惡

當狂人出門走在路上時,路人皆是臉色鐵青,且對他議論紛紛,有的甚至面色兇狠。狂人對此感到很納悶,爲什麼這些人對他如此兇狠?

他們明明無冤無仇。再仔細回想這些人平時的所作所爲:他們有的被人當街掌過嘴,有的被知縣打過板子,有的家裏爹孃被債主逼死過,有的甚至連妻子都讓衙役佔了去。

但是這些人面對欺辱他們的人時,無不是低頭哈腰,臉色和緩,大氣都不敢出一聲。當面對着性格溫和且從未傷害過他們的狂人時他們卻露出了兇狠的嘴臉。

這個場景放到現實中,就是衆人皆對有權有勢或兇狠蠻橫之輩卑躬屈膝,極盡討好。卻對那些善良溫和,輕易不與他人作對的人惡言相向,爭鋒相對。

就連孩子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將這種本領學了去,他們的書上寫着扶貧扶弱,嘴裏念着仁義道德,可身體卻本能的欺軟怕硬。這或許就是校園暴力頻發的原因。

喫人惡疾之自私重利

在《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大哥先是在教他作論時,告訴他要趨善避惡,寬宏大量。可一旦到了現實場景他便推翻了自己之前說的所有話,瞬間變成了另一個人。

村中的人可以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就被大家翻臉認定爲“惡人”,而這個“惡人”不僅沒有得到大哥他們的原諒,反而被他們活生生打死,他們甚至將他的心肝“油煎炒了喫”。

除此以外狂人身邊的人都十分擅長明哲保身之道,每個人都能做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大家都想“喫人”,卻又擔心自己動手會有禍祟。於是衆人聯手,逼迫着那些有清醒跡象的人“最好是解下腰帶,掛在樑上,自己緊緊勒死”。這樣他們即可以擺脫殺人的罪名,又可以滿足自己的私慾。

這放到現實生活中,就是人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去隨意的侵犯他人的利益。比如偷盜,搶劫等行爲,還有衆多無良商家,爲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衆多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他們也只是爲了滿足自己,而去“喫人”的人中的冰山一角罷了,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藏在暗處的自私重利的“喫人者”。

喫人惡疾之羣體裹挾

在《狂人日記》中,除了“喫人”的人和“被喫”的人,還有衆多的圍觀羣衆。他們中的許多人明知“喫人”這種行爲是不對的,卻只是沉默地看着這種行爲發生。

他們不敢向衆人吶喊這種行爲是不對的,也不敢爲那些無端被認定爲惡人的人說話,更不敢向那些即將被喫的人伸出援手。因爲他們害怕,害怕成爲下一個“被喫的人”。

在羣體裹挾之下,個人是無法發出不一樣的聲音的。一旦你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你就有可能成爲下一個遭受迫害的人。

狂人搞不懂,爲什麼很多街上與他無冤無仇的人會惡狠狠地看着他,當今社會的人也搞不懂,爲什麼網絡上的人會莫名其妙地對陌生人散發惡意。

在狂人的世界中,這些人在羣體的裹挾下,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也成爲了“喫人的人”,甚至將“喫掉了惡人”當成了正義。

而在當今網絡羣體的裹挾下,也有很多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人云亦云,將人數多的那一方認定爲正義。在不清楚事實的情況下,就隨意地批判他人,甚至進行不堪入目的辱罵。

在一個冰冷黑暗的社會中,當你想着“喫人”時,你就必須擔心“被人喫”。每個人都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用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

唯有將“喫人”的心思去了。和自己相識或不相識,相親或不相親的人都結伴同行,互相勸勉,不跨出損人利己的那一步。衆人才有可能放心的喫飯睡覺,走路做事,而不用擔心受他人迫害。

社會上既然能有“狂人”的出現,就說明清醒的人會越來越多。魯迅先生最害怕的就是“狂人”又陷入了沉睡,或者是被羣體裹挾着成爲“喫人”的人中的一員。

所以作爲當代希望的我們,一定要堅持住。控制自己心中的私慾,摒棄欺善怕惡的惡習,不畏羣體的裹挾和道德綁架,成爲一個真正清醒的中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