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公元前4世纪晚期,地中海世界的统一局面逐渐形成,希腊史学家则开始慢慢修正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地中海世界一直以来都是波斯、西西里、斯巴达三足鼎立的态势,这正是西西里形象的改变过程。此外,经过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史学家对于西西里形象的修正,西西里自然地理特征逐渐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岛上存在的埃特纳火山活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你一定看过或者听说过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名作,也是迄今为止关于西西里最有名的电影。这部电影在2000年上映,让西西里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西西里岛位于意大利南部,是

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岛屿

。该岛屿气候条件优越,岛上土地广阔富饶,风景秀丽,在欧洲历史上被称为

“金盆地”。


实际上,早期的西西里在欧洲发展过程中并不起眼,但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西西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开始突显

,这使他逐渐成为希腊、腓尼基和拉丁文化交融的中心,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西西里一直以来都是希腊罗马史学和文学关注的焦点。

因其

受多种文化因素和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西西里在欧洲古典文学史中的形象历经数次改变

,具体来说有哪些呢?其变化之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本土哲学兴起:从“蛮荒之地”到“人间天堂”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文艺复兴中自由和民主的思想也是源自古希腊文化。在古代欧洲,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走在前列。因此,在古希腊人眼中,希腊核心城邦之外大多数是一些外化蛮荒之地,西西里正是其中之一。

虽然西西里从属于古希腊,但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精英眼中,西西里岛虽然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足以和希腊众多城邦联军以及雅典军队相抗衡,

但他仍然是野蛮的、未开化的形象。


造成西西里从“蛮荒之地”到“人间天堂”的形象的转变,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希腊本土哲学思想的兴起

,其代表人物正是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等人。在柏拉图的相关著作和言论中,多次将西西里当作自己政治理想的“天堂”。

他渴望将自己的政治理想转化为现实,他将这样的现实寄托在叙拉城邦掌权人身上,柏拉图等人将政治理想寄托于西西里的行为类似于伊索克拉底将自己的政治道德理想寄托于塞浦路斯岛。

在希腊诗人品达等人的作品中,西西里被描绘成一个远离世俗污染的世外之地,那里的君主贤明治理有度,这样的形象与希腊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冲突的。但不管怎样,

此时的西西里仍然还是异于希腊文明的“他者”。

希罗多德、吕西亚斯、修昔底德三位古希腊知识分子的叙述是关于西西里在这一时期的典型形象。希罗多德曾在书中记载,波斯王国曾经率领大军入侵希腊,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希腊城邦在危急时刻派出使臣向西西里岛求援。


希罗多德

但西西里岛叙拉古城邦之主格隆想要借此入主争夺希腊联军控制权并入主希腊核心城池,让希腊人奉他为抵御波斯军队的城邦联军的盟主。但希腊主要城邦文明高度发达,

西西里在希腊人眼中是文明发展程度极低的蛮荒之地

,自然无法容忍这样要求。

于是,希腊使臣借用特洛伊之战中,希腊领袖阿伽门农无法接受斯巴达人屈居人下的典故拒绝了西西里之主,这个故事形象的展现了当时希腊本土中心论的思想。

实际上,

西西里形象转变的原因除了本土哲学的兴起,还需要考虑当时希腊现实的政治环境。

当时希腊所实行的城邦制度一柏拉图等人所理想的政治环境有着巨大的差距。

公元前4世纪后期的希腊已经濒临绝望,内部城邦管理松散,外部波斯等国虎视眈眈,柏拉图等人希望希腊能够“破旧立新”“推倒重来”,而强大的西西里则成为了他们理想中的“天堂”。


二、地中海的统一:从“小角落”到“大枢纽”

地中海世界的统一带来了西西里形象的变化。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地中海一直都处在分散状态,这一点从希腊的城邦体制就可以略窥一二。

这种自由宽松的城邦制度孕育了自由开放的希腊文明。

但是随着欧洲政治的发展,地中海也迎来了政治上大的统一。

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改变地中海地区分裂割据的局面,再加上公元前2世界中叶罗马共和国的霸权统治,希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上统一和新文化的涌入,给地中海的上层精英以精神上的震动

,他们的观念随着发生变化,西西里在这些精英的作品中的形象也随之变化。

小国或城邦高度独立的割据状态结束,地中海统一版图的出现使得各岛屿、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原希腊城邦开始加深与外界的联系,这使得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和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包括西西里在内的区域与希腊在政治、军事、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从这时起,古希腊的精英阶层开始抛弃固有的希腊本土中心论的观点。

这种变化的出现逐渐改变古典史学、哲学中西西里的形象,西西里“小角落”的形象开始改变。


公元前4世纪早期,古希腊著名史学家色诺芬史曾言,斯巴达乃地中海世界实力最强者,而西西里岛的实力则从未被提及。

但公元前4世纪晚期,地中海世界的统一局面逐渐形成,希腊史学家则开始慢慢修正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地中海世界一直以来都是波斯、西西里、斯巴达三足鼎立的态势,这正是西西里形象的改变过程。

据考证,《希腊史》中存在着4世界后期其他史学家插入补充的内容,关于西西里形象和地位的修改注释占据大部分篇幅。经过后来史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早期的希腊史学家按照惯例都会将西西里排除在希腊叙述体系之外

,这也导致西西里在4世纪晚期以前始终维持的“小角落”的形象。

但实际上,西西里在军事上非常强大,波利比乌斯就将西西里当作连接地中海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是罗马帝国与迦太基一直在相互争夺的重要战略重地。随着地中海世界的统一,西西里交通枢纽的地位开始凸显。

后来,

斯特拉波考察西西里的地理位置,将西西里的战略地位抬升

,打破了柏拉图等人对于西西里的政治幻想。


三、特殊的地理环境:从“世俗凡尘”到“幽冥入口”

西西里在地中海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地中海的中心地带,

是建立统一地中海霸权的重要工具

。波利比乌斯在书中曾经分析,认为罗马或者迦太基在掌握西西里之后,必然不会停止征战的步伐,西西里岛将会成为其征讨小亚细亚和希腊的跳板。

此外,经过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史学家对于西西里形象的修正,西西里自然地理特征逐渐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岛上存在的埃特纳火山活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正因此,

西西里又慢慢被蒙上了宗教的色彩,“幽冥入口”的形象逐渐产生。

古希腊诗作《埃特纳》就已经表明,西西里火山活动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罗马早期的知识分子对于这种强大的自然力量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将火山活动与宗教色彩相结合,对于神秘化西西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西西里的挖掘和探索,西西里的地理特征逐渐在强化

,岛内复杂的地貌特征给古典作家极大的想象空间,埃特纳火山尤甚。

亚历山大时代的文学作品《埃涅阿斯纪》曾经将坎佩尼亚和库迈作为通往下界的入口,而这两座火山与埃德纳同处于一个火山链上。

《埃特纳》中还记载,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埃特纳当作地域的入口。这种观念的发展逐渐使得西西里披上神秘宗教形象,“幽冥入口”的形象深入人心。到此时,

西西里的形象从“凡尘俗世”的城邦逐渐转化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幽冥入口”形象。

总而言之,关于“幽冥入口”这一形象的产生和“凡尘俗世”形象的远去,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西西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火山活动。

古人往往对于这种自然神秘力量充满敬畏,往往会将其与神灵鬼怪相联系,西西里被描绘成“幽冥入口”自然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四、结语

西西里的形象改变大致分为三次,一是从“蛮荒”到“天堂”;二是从“角落”到“枢纽”;三是从“凡尘”到“幽冥”,这样的变化实际上与当时地中海世界的政治变革、文学和哲学发展以及地中海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一直以来,西西里都被排除在希腊的叙述体系之外,这一点一直到地中海统一格局的出现才得以改变。从宏观的视角分析,西西里形象的嬗变实际上

体现着古希腊精英阶层视野的拓展,体现着西方传统史学观与现代史学观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希腊史》

《柏拉图的理念》

《埃特纳》

《埃涅阿斯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