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到的事物越多,就越发现哲学的智慧与美好。

——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城邦之所以治理得不好,是因为这些城邦的政治制度、法律及其他一切,都无法向“善”,这使这些城邦的人们没有办法将罪恶完全禁绝。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的,柏拉图将其称为不断地流动变化,即世上的万物都是不断“流变”的。柏拉图注意到了感觉世界中的事物真的同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所说,是不断变化或流变的。这样柏拉图就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即不断“流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相关知识的,因为知识是常态,不能总是处在“流变”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感觉对于其本身是最真实的,你渴、你饿、你冷、你热,我都无法感受到,只有你自己最知道自己的感受。

世界不是以个人为尺度的。

柏拉图又系统学习了巴门尼德的理论,巴门尼德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动不变的。柏拉图通过巴门尼德的理论很容易得到这个世界是存在知识的。但这样就又出现了矛盾,即这个世界是流变的,又是不动不变的;这个世界是没有知识的,同时也是有知识的。

苏格拉底提出的“理念论”:花之所以美,是因为美进入到了花里,花分有了美,所以花美。三角形的石头,是因为石头分有了三角形,所以石头看上去是三角形的。

柏拉图认为,感觉世界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比如,你认为一块石头是三角形的,你拿起来仔细看,它肯定不是完美的三角形;你认为八仙桌是圆形的,你仔细观察,它肯定不是完美的圆形;甚至我们刚才用圆规去画圆,也不能画出一个完美的圆。

虽然我们画出的圆不是完美的圆,但是我们还是认为它是一个圆,为什么呀?柏拉图认为,因为你用圆规画出的这个不完美的圆,符合你心中圆的理念,所以你认为它是一个圆。

巴门尼德提出了世界的本源是不动不变的“一”,这给了柏拉图灵感。柏拉图认为,“一”是没有办法解释感觉世界的多样性的,所以柏拉图的理念论摒弃了“一”而提出了“多”。它不仅仅针对抽象事物,比如“圆”、“三角形”、或“美”等,而是将“理念论”的覆盖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感觉世界,也就是你所在的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对应的理念存在。

当提到“马”时,在我们脑中闪现出的马,既不是公马,也不是母马;既不是大马,也不是小马;既不是黑马,也不是白马;既不是胖马,也不是瘦马。在我们头脑中闪现出的马,是马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在感觉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理念世界。理念世界中,存在着感觉世界中各种事物对应的理念。这些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是完美的,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是不变的,是知识真正的对象。而感觉世界中的事物,只是对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拙劣的模仿,并处于流变之中。这样就解决了“这个世界是流变的,又是不动不变的;这个世界是没有知识的,同时也是有知识的”这个矛盾。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在理念世界之外,原来存在着大量的原始物质,神以理念世界中的事物为原本,通过模仿理念世界的事物,将这些原始物质制作成山,水,树木等等的一切自然物。也就是说,神将原始物质作为原料,按照理念世界中的理念事物,仿造出了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中的自然物。

现实中的桌子、椅子是人以自然物为原料,通过模仿理念世界的理念造出来的。比如,人模仿理念的桌子造出了桌子,模仿理念的椅子造出了椅子。如果人真的是通过模仿桌子的理念造出了桌子,通过模仿椅子的理念造出了椅子,那我们就必须在造出桌子和椅子之前,就了解桌子和椅子的理念。

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是完美的,而感觉世界中的事物却充满了矛盾。理念世界中的圆都是完美的圆,但在感觉世界中,我们无法画出完美的圆,也就是说,感觉世界中没有真正的圆。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应该是永恒的,完美的,具有一般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感觉世界中的事物是流变的,不完美的,都是特殊的(各式各样的),世界上没有两样事物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另外,柏拉图还认为灵魂是可以轮回转世的。我们的灵魂进入到我们的肉体之前,是在理念世界中居住过的。所以,在灵魂被囚禁于肉体之前,我们的灵魂是知道理念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灵魂具有理念的知识。但当我们的灵魂被囚禁于肉体之后,我们忘记了理念世界及其相关的知识,而且我们的肉体又在不停地妨碍我们的灵魂去认识这些知识(或理念)。

我们的灵魂被囚禁于肉体之后,肉体带给我们的感觉会妨碍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肉体会渴、会饿、会冷、会热。更可怕的是,为了使肉体欢愉,我们的灵魂沉沦了,不再去向往知识,而是屈从于肉体的需要,不断地堕落。灵魂的沉沦与堕落必然会妨碍我们的灵魂去认识关于理念的知识。

柏拉图说:“学习即回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回忆,才能记起一直隐藏在我们灵魂中的理念的知识。但后来的很多哲学家一定程度是反对柏拉图的这个说法的,尤其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流派,他们认为我们是通过直接的感觉认识事物或学习事物,而不是通过回忆。

为了弥补这一点,柏拉图对此进行了补充,他说虽然肉体的感觉妨碍了我们去认识,但是感觉对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帮助,就是刺激了我们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比如,当你见到花、见到猫之后,刺激你回忆起了理念世界中的猫的理念。

回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为四个阶段,由初级到高级分为影像、意见(经验)、科学、本原。柏拉图为了展示这一过程,他使用了一个比喻,这就是著名的“洞穴隐喻”。洞穴内的人(处于低级认识阶段的人)不愿意走出洞穴(提升灵魂的认识等级);洞穴外的人(处于高级认识阶段的人)也不愿意进入到洞穴内(回到灵魂认识的初级阶段)。虽然二者都不愿意进入到对方所习惯的环境,但洞穴内的人只会嘲笑洞穴外的人,认为他们信口开河、天马行空;而洞穴外的人对洞穴内的人只会表示怜悯,怜悯他们的无知。很多读过哲学著作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隐喻,在此不予赘述。

通过这个隐喻,柏拉图告诉我们,身体转向可以看到新的事物,灵魂转向可以认识更高的知识,所以柏拉图把每一次的认识的上升称为“灵魂转向”。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不断的灵魂转向,摆脱掉当前我们已经习惯的认识层次,去进入到更高级的认识层次,直至最高的认识境界,也就是中国古代哲人讲的“天人合一”和“止于至善”。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是善,唯有善才是最大最完美的,人活着最大的目标就是认识善,做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