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到的事物越多,就越發現哲學的智慧與美好。

——柏拉圖

柏拉圖認爲城邦之所以治理得不好,是因爲這些城邦的政治制度、法律及其他一切,都無法向“善”,這使這些城邦的人們沒有辦法將罪惡完全禁絕。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的,柏拉圖將其稱爲不斷地流動變化,即世上的萬物都是不斷“流變”的。柏拉圖注意到了感覺世界中的事物真的同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魯所說,是不斷變化或流變的。這樣柏拉圖就認爲這裏面存在一個問題,即不斷“流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相關知識的,因爲知識是常態,不能總是處在“流變”狀態。

一般來說,人的感覺對於其本身是最真實的,你渴、你餓、你冷、你熱,我都無法感受到,只有你自己最知道自己的感受。

世界不是以個人爲尺度的。

柏拉圖又系統學習了巴門尼德的理論,巴門尼德認爲,這個世界是不動不變的。柏拉圖通過巴門尼德的理論很容易得到這個世界是存在知識的。但這樣就又出現了矛盾,即這個世界是流變的,又是不動不變的;這個世界是沒有知識的,同時也是有知識的。

蘇格拉底提出的“理念論”:花之所以美,是因爲美進入到了花裏,花分有了美,所以花美。三角形的石頭,是因爲石頭分有了三角形,所以石頭看上去是三角形的。

柏拉圖認爲,感覺世界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比如,你認爲一塊石頭是三角形的,你拿起來仔細看,它肯定不是完美的三角形;你認爲八仙桌是圓形的,你仔細觀察,它肯定不是完美的圓形;甚至我們剛纔用圓規去畫圓,也不能畫出一個完美的圓。

雖然我們畫出的圓不是完美的圓,但是我們還是認爲它是一個圓,爲什麼呀?柏拉圖認爲,因爲你用圓規畫出的這個不完美的圓,符合你心中圓的理念,所以你認爲它是一個圓。

巴門尼德提出了世界的本源是不動不變的“一”,這給了柏拉圖靈感。柏拉圖認爲,“一”是沒有辦法解釋感覺世界的多樣性的,所以柏拉圖的理念論摒棄了“一”而提出了“多”。它不僅僅針對抽象事物,比如“圓”、“三角形”、或“美”等,而是將“理念論”的覆蓋範圍擴大到了整個感覺世界,也就是你所在的這個世界。也就是說,柏拉圖認爲,萬事萬物都有其對應的理念存在。

當提到“馬”時,在我們腦中閃現出的馬,既不是公馬,也不是母馬;既不是大馬,也不是小馬;既不是黑馬,也不是白馬;既不是胖馬,也不是瘦馬。在我們頭腦中閃現出的馬,是馬的理念!

柏拉圖認爲,在感覺世界之外,存在一個理念世界。理念世界中,存在着感覺世界中各種事物對應的理念。這些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是完美的,是真實的客觀存在,是不變的,是知識真正的對象。而感覺世界中的事物,只是對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拙劣的模仿,並處於流變之中。這樣就解決了“這個世界是流變的,又是不動不變的;這個世界是沒有知識的,同時也是有知識的”這個矛盾。

柏拉圖認爲,理念世界是本來就存在的,在理念世界之外,原來存在着大量的原始物質,神以理念世界中的事物爲原本,通過模仿理念世界的事物,將這些原始物質製作成山,水,樹木等等的一切自然物。也就是說,神將原始物質作爲原料,按照理念世界中的理念事物,仿造出了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中的自然物。

現實中的桌子、椅子是人以自然物爲原料,通過模仿理念世界的理念造出來的。比如,人模仿理念的桌子造出了桌子,模仿理念的椅子造出了椅子。如果人真的是通過模仿桌子的理念造出了桌子,通過模仿椅子的理念造出了椅子,那我們就必須在造出桌子和椅子之前,就瞭解桌子和椅子的理念。

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是完美的,而感覺世界中的事物卻充滿了矛盾。理念世界中的圓都是完美的圓,但在感覺世界中,我們無法畫出完美的圓,也就是說,感覺世界中沒有真正的圓。

柏拉圖認爲理念世界中的事物纔是真正的知識,知識應該是永恆的,完美的,具有一般性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而感覺世界中的事物是流變的,不完美的,都是特殊的(各式各樣的),世界上沒有兩樣事物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另外,柏拉圖還認爲靈魂是可以輪迴轉世的。我們的靈魂進入到我們的肉體之前,是在理念世界中居住過的。所以,在靈魂被囚禁於肉體之前,我們的靈魂是知道理念的,也就是說,我們的靈魂具有理念的知識。但當我們的靈魂被囚禁於肉體之後,我們忘記了理念世界及其相關的知識,而且我們的肉體又在不停地妨礙我們的靈魂去認識這些知識(或理念)。

我們的靈魂被囚禁於肉體之後,肉體帶給我們的感覺會妨礙我們去認識這個世界。肉體會渴、會餓、會冷、會熱。更可怕的是,爲了使肉體歡愉,我們的靈魂沉淪了,不再去向往知識,而是屈從於肉體的需要,不斷地墮落。靈魂的沉淪與墮落必然會妨礙我們的靈魂去認識關於理念的知識。

柏拉圖說:“學習即回憶”。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回憶,才能記起一直隱藏在我們靈魂中的理念的知識。但後來的很多哲學家一定程度是反對柏拉圖的這個說法的,尤其是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流派,他們認爲我們是通過直接的感覺認識事物或學習事物,而不是通過回憶。

爲了彌補這一點,柏拉圖對此進行了補充,他說雖然肉體的感覺妨礙了我們去認識,但是感覺對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幫助,就是刺激了我們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比如,當你見到花、見到貓之後,刺激你回憶起了理念世界中的貓的理念。

回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爲四個階段,由初級到高級分爲影像、意見(經驗)、科學、本原。柏拉圖爲了展示這一過程,他使用了一個比喻,這就是著名的“洞穴隱喻”。洞穴內的人(處於低級認識階段的人)不願意走出洞穴(提升靈魂的認識等級);洞穴外的人(處於高級認識階段的人)也不願意進入到洞穴內(回到靈魂認識的初級階段)。雖然二者都不願意進入到對方所習慣的環境,但洞穴內的人只會嘲笑洞穴外的人,認爲他們信口開河、天馬行空;而洞穴外的人對洞穴內的人只會表示憐憫,憐憫他們的無知。很多讀過哲學著作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隱喻,在此不予贅述。

通過這個隱喻,柏拉圖告訴我們,身體轉向可以看到新的事物,靈魂轉向可以認識更高的知識,所以柏拉圖把每一次的認識的上升稱爲“靈魂轉向”。哲學的任務之一就是通過不斷的靈魂轉向,擺脫掉當前我們已經習慣的認識層次,去進入到更高級的認識層次,直至最高的認識境界,也就是中國古代哲人講的“天人合一”和“止於至善”。

柏拉圖認爲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是善,唯有善才是最大最完美的,人活着最大的目標就是認識善,做一個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