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十常侍的亂政,引發了黃巾起義、董卓入京等一系列事件,自此,天下紛擾,羣雄逐鹿,漢朝名存實亡。其後,戰亂積年,最終由曹操、劉備、孫權三人挫敗各路強敵,三分天下,是爲魏、蜀、吳三國。


▲三國時期,在廣義上是自黃巾之亂始,司馬炎以晉代魏,一統三國終。但如果從實際意義上說,則是從曹丕自立稱帝,建立曹魏政權,使東漢滅亡爲始。

三國鼎立持續了數十年,雖然三國之間征伐不斷,但是三足鼎立的格局卻始終未曾更改。直到三國末期時,三方局勢突變,統攝曹魏大權的司馬昭於此時發動魏滅蜀之戰,一舉攻克蜀國,三足鼎立局面頓時瓦解。而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又代魏建晉,滅東吳,一統天下,中國歷史至此由三國時期進入晉朝時期,這就是所謂的“三分歸晉”。


▲司馬懿,曹魏權臣,歷任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於曹芳時奪取曹家大權,成爲曹魏實際掌權者,是司馬家篡魏,建立晉朝的奠基人。

三分歸晉中,司馬家是重中之重,正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父子架空曹魏,奪權攝政,方有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而司馬家之所以能將曹家勢力架空,其原因有很多,如司馬懿的深沉善謀,司馬家的聯姻結盟等,不過其中最有趣的還在司馬門上。


▲晉武帝司馬炎,司馬昭之子,晉朝開國之君,雖曾一統三國,建立晉朝,但在位後期驕奢淫逸,怠惰政事,又分封諸王,爲晉朝埋下八王之亂的隱患。

司馬門,雖和司馬家同姓,但這名字和司馬家沒多大關係。司馬門是古代重要的城門、軍門,春秋時已有建制,《墨子·號令》中載:“請擇吏之忠信者,無害可任事者令將衛,自築十尺之垣,周還牆,門閨者,非令衛司馬門。” (這裏的司馬門指的是官署或營寨的外門)


▲墨子,墨家學派創始者,所提倡的墨家學說與儒家並稱爲“顯學”,在百家爭鳴時期有着“非儒即墨”之稱。

後至秦漢、魏晉時期,宮城的外門亦被稱爲“司馬門”,共有三門,分別是宮城南門屯兵的宮外門,宮城內的司馬殿門和殿司馬門,只有入得司馬門(宮外門),纔算得入宮中。《史記·項羽本紀》有載:“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 其中章邯所留居的司馬門,即是南門屯兵的宮外門。


▲章邯,秦末名將,曾大敗起義軍,最後因不敵項羽而投降楚軍,成爲項羽麾下大將。後楚漢起戰火,章邯被漢王劉邦率軍擊潰,城破自殺。

司馬門,是宮城之中防務最重最處,南門屯兵的宮外司馬門,由執金吾負責鎮守,而宮城內的司馬殿門和殿司馬門則歸公車司馬令管轄,由公車尉負責安全。此城內兩門雖無屯兵,但卻是各路信件上交到宮城的必經之處,故於宮城之中也是一個緊要之處,只有天子和天子特使,或是奉天子之命的大臣和諸侯方能進入,且不能駕車入馳道,只能步行,司馬門和司馬家最開始的因緣,就是在這司馬門馳道上所發生的。


▲司馬門亦指帝王陵寢的外門,上圖即是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

曹操多子,然最喜愛的還是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子——曹植,幾有立其爲世子之心。然而,曹操的嫡長子爲曹丕,雖然詩才不如才高八斗的弟弟曹植,但是其爲人勤勉,文武雙全,亦深得曹操之心。故此,曹操在選擇繼承人上搖擺不定,當時,司馬懿任職太子中庶子,爲曹丕一黨,在儲位之爭中盡心盡力,佐助曹丕,可就是沒能完全改變曹操的心意,直到司馬門中一起事變的發生。

這起事變被稱爲司馬門事件,曹植平日裏好酒放縱,不修邊幅,有一次藉着酒興,私乘王室車馬,擅開司馬門,入馳道馳騁,直遊樂至金門爲止。曹操在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從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禁令,而此事的主犯曹植,也爲此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於儲位之爭中大敗盈虧。


▲《三國志·陳思王傳》中載:“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司馬門這一變,曹丕得立世子,成爲日後的魏文帝,而司馬懿在此中助力良多,故被曹丕所信重,自此成爲文帝重臣,司馬家內部的掌權者。後曹丕崩逝,司馬懿更被其託孤,與曹真等皆爲輔政大臣,輔佐明帝曹叡繼位,因此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爲日後奪權打下堅實的政治力量。(儲位之爭時,司馬孚支持曹植,後曹植失勢,遂轉向司馬懿一派,爲司馬氏政權的穩固多有功勞)

▲陳壽:“文帝(曹丕)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曹植夜闖司馬門,間接確定了司馬家在曹魏政權中的重要地位,後在司馬懿奪權曹真的高平陵之變中,司馬門身爲宮城重地,更是司馬懿奪權成功與否的核心之一。就是因爲司馬師和司馬孚控制住司馬門,司馬懿方能完全穩定住城中局勢,並於同時握住太后這張王牌,將政治風向牢牢把握在有利的一方。

▲魏明帝曹睿崩逝後,司馬懿和曹爽同爲託孤大臣,輔助曹芳繼位。此後,兩人明爭暗鬥,最終在高平陵政變中,曹爽敗於司馬懿,曹魏大權盡數落入司馬氏之手。

兩次司馬門事變,將司馬氏推向了頂峯,但在西晉時,司馬門卻也爲司馬家敲響了喪鐘。西晉永平元年,由於外戚權臣楊駿獨霸朝政,賈后賈南風即命楚王司馬瑋政變,殺楊駿及其同黨,剪除其勢力。司馬瑋遂領兵控制司馬門,阻斷外來援兵,將楊駿一黨一網打盡。此後,賈南風專權,興風作浪,禍及晉朝根基的八王之亂因之而起,西晉也爲此而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