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學家曾經就“多個孩子的家庭中,哪個孩子會是爲父母付出最多的,也就是最孝順的”展開研究,最後發現孩子的孝順程度很多時候與出生順序有關。其實,不是說出生的順序決定了孝順與否,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同出生順序的孩子,成長環境會有微妙的差別,而正是這種差別造成了他們對父母不同的態度。

自古以來,我們的文化中都將“孝”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流傳着各種關於孝的故事,比如黃香溫席、綵衣娛親等。

民間也有着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想法,覺得有很多孩子的話,必然有非常孝順的,這樣就不用愁老了之後沒人養。

這倒是和我們在現實中見到的情況相符:一家的幾個孩子中,在外人看來盡了孝道的往往只有其中一兩個。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中,姚晨扮演的蘇明玉在照顧父親一事上遠遠比比兩個哥哥更盡心。當兩個哥哥都在抱怨自己太忙,因爲事業正值關鍵期而走不開,或是因爲自己小家的問題時,她總是默默地壓縮自己的休息時間照顧父親。

心理學家曾經就“多個孩子的家庭中,哪個孩子會是爲父母付出最多的,也就是最孝順的”展開研究,最後發現孩子的孝順程度很多時候與出生順序有關。他們發現:

1. 兩個孩子的家庭中老大更加孝順。

2. 三個孩子的家庭中老二往往更孝順。

這個結果得到了大部分網友的認同,不少人紛紛發表評論現身說法。

@賣女孩的小火柴:我就是那個老大,我真的覺得我弟弟一點也指望不上!

@南極海風:說到這個我有點羞愧,我大哥常年在國外,我也在離父母很遠的地方工作,這麼多年一直是二姐在爸媽身邊伺候的。

@飄飄:老公就是家裏老二,我真的很累,感覺我們兩口子爲公公婆婆付出很多,但是他們最喜歡的還是小姑子。

其實,不是說出生的順序決定了孝順與否,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同出生順序的孩子,成長環境會有微妙的差別,而正是這種差別造成了他們對父母不同的態度。

1. 身負重望的長子

中國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長子,而近年來隨着重男輕女的情況有所改善,不僅是長子,長女也承載了父母深厚的期望。

都說“老大按書養”,這完全是父母養老大時那種小心翼翼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情的真實寫照。這讓老大往往對父母更加敬畏,也更期盼獲得認可。

同時,有了老二之後,父母常常要求老大做出好的榜樣,所以很多老大經常不自覺就會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比如更加盡心地照顧父母。

另外不論是父母還是老大對老二總有一種看待小孩子的心情,心理上不會依賴他們,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老大事事操心而老二“甩手掌櫃”的性格。

2. 補償效應和沉沒成本

心理學上提出補償效應,也就是指當人們缺乏某種東西時,往往會通過別的方式找補。同時,根據國外很多針對多子女家庭的調查,我們發現家庭中既有哥姐也有弟妹的孩子更容易感到自己“沒存在感,父母不重視,要拼命證明自己”。

這就決定了老二會更大概率選擇爲父母做更多事,獲取父母的依賴和信任,以此彌補缺失的關注和認可。

另一方面,根據“沉沒成本”,當人們前期投入太多但是回報甚少時,出於天性,人們並不會及時止損,反而會更加變本加厲地投入。

對於父母來說,偏愛的老大和老三往往並不會積極地回應自己,但是偶爾一次地回應會令他們喜不自勝,從而投入更多。對於老二來說,不論怎樣付出,好像都不能從父母那裏獲得對等的愛和關注,因此更加不甘心,會一直堅持下去。

於是整個家庭就此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越是得不到越是想要,卻忽略了自己已經得到的和真正重要的事情。

雖然大數據研究告訴我們一家孩子中更孝順的是哪一個,但是當我們深究其背後的心理因素,才能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

是不是孝順和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有很大關係。但是是否如前文所說,像對待老大那樣寄予厚望,處處嚴格要求,將所有責任壓在他身上;或者像對待老二那樣處處忽視,認爲所有付出都是理所當然,加重孩子的補償心理和沉沒成本,就可以打造出孝順的孩子呢?

我認爲不會的,即使孩子長大後看起來對父母百般順從、盡心盡力,他的心裏不一定真的心甘情願或者能夠從中感到快樂,這只不過是另一件成長路上壓得他喘不過氣的事情罷了。

決定一個孩子是否孝順,我覺得首先要看父母有沒有教會他感恩之心,其次是父母是否也曾全心全意地對孩子付出愛意。要知道人的感情都是有付出纔有收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