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文峪河水泛滥,夺汾河改道,一夜之间冲毁文水故县城。文水之名,就因“文峪河水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而由来。

峪口,则是指文水与交城两县交界处,西峪口、北峪口、崖底村、章多村以及开栅镇等地的统称,而当地人更习惯地以西峪口、北峪口、崖底村作为通往交城山内唯一通道。当年,华国锋则率领人民军队和民兵在此打游击,保家卫国。

成也萧何败萧何,文峪河水时常的暴虐使人们有了它征服的欲望。新中国成立后,在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文峪河流域的治理被提上议事日程。1959年,在规划设计后,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文峪河水库,使其具有灌溉、发电、防洪、蓄洪等功能。

但没想到,这一修就是十一年。期间,往事蹉跎。

电影《浪涛滚滚》中的画面

消失的崖底村,山西最好的山水自然村没了

因为修文峪河水库,处于水库腹地淹没区的崖底村首先消失了。

文峪河水库以当地龙行地形为依托,在山谷的最狭窄处蓄洪修坝,而崖底村则处于“龙行”的腰脊处。崖底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阡陌纵横下,村内四台水磨咿呀响起,仿佛江南仙境。

崖底村村民的生活是幸福的。四台日夜不停地水磨,几乎成为当时文水县粮食生产加工基地,除去小麦等面粉的加工外,还给杏花村汾阳酒厂提供原材料。同时当地村民利用自然优势,在解放后还兴建了一座小型发电站,崖底村在五十年代中期就用上了电灯,街道上的路灯一直照到天亮。

据老人讲,由于文峪河流经的吕梁山脉在当时植被茂盛,水土保持相当完好,文峪河的水一路欢歌之后在崖底村还是清澈见底的。当地有首歌谣是: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文水。而世世代代保持耕种传统的崖底村民,是山西为数不多既可以种植小麦又可以种植水稻的地方。用村民们的话讲,叫做“世外桃源”。

可是世外桃源的宁静被修建文峪河水库的劳动号子打破了,连同始建于北魏年间的孝文庙,钟楼、鼓楼、戏台、高塔、佛像、古槐一并沉入鱼凫。

故土难离。当时当时全村共有200余户800余口人。移民迁徙地大多贫瘠,最大的是云周西村(刘胡兰村)的一片盐碱地,安置了约300人,起名“新崖底村”,其余安置在周边十余个村子,最远的跑到了汾阳。

村民们最愤不过的就是移民过程中“苦乐不均”,即土地和环境的优劣不等。据说移民目的地是抓阄决定,也有人回忆是按照当时领导意志决定,时间久远难以考查。有些村民还回忆道,由于村民拒绝搬迁,当地一位县级领导拿着手枪来威胁。

村子淹没的瞬间,在1956年4月至1967年1月担任山西省副省长刘开基感叹,山西最好的山水自然村没了。

现在对于崖底村的记忆,只有山西省博物馆存留着从崖底村抢救出来的一尊石佛。而在当时村东石壁上,数百尊佛像并立,堪称奇观。佛像脚下,葡萄满地,甘甜异常。

同崖底村民的哭泣不同,文峪河水库工地的劳动人民却热情高涨,干劲十足。

1959年11月15日,在秋风渐劲时,文峪河水库正式开工建设。刘开基视察工地时,竟然被热情高涨的建设者用平车撞断两根肋骨。山西省委闻讯后,立即派直升飞机送往北京医院救治。

电影《浪涛滚滚》中的画面

一次严重的垮坝事故,卖光了文水、汾阳的棺材

文峪河水库设计坝高56余米,坝顶长740余米,坝顶宽达6米。在建设中,由于缺少大型机械设备,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当时采用了前苏联“水中倒土”的方式,即先将坝基平整夯实后,以一米见方为单位打畦,注满水后往进倒土。

在当时,这种方式被质疑,因为很多学者认为,土和水慎密联合,不得包有一丁点“水糊泥”,否则会有溃坝的危险。但就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文峪河水库大坝还是一天天高耸起来,即将竣工。

电影《浪涛滚滚》中的画面

后来的几十年中,不少参加建设者都对这一历史进行了回忆,表示在激情与科学面前,人们应该尊重科学,不要再重蹈文峪河水库的悲剧。

悲剧发生在1960年6月7日,晨8时。昼夜不停的工地正在交接班,谁也没有料到,危险正在向他们涌来。一条水舌头从坝体中间约30多米高的地方悄无声息地伸了出来。尽管它开始很细,很静谧,但扩散的速度超出了人们想象的空间,在发现它的时候,泥水已经把坝底准备交接班的人们吞没。而在坝顶上的人们,还来不及反应,便迎来了坝体的垮塌和瞬间的坠落。

据一位当事人在2012年回忆,当时文水、汾阳的棺材都卖光了,白布是从太原调去的。

这次山西水利建设史中空前的灾难,官方始终没有确切说法。只是后来一些回忆录中,说到当时险情,以大坝中间开了个大口子,汾阳民工死伤居多而一笔带过。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水库旁边,当时特意修建了一个亭子。

电影《浪涛滚滚》中的拍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著名电影演员秦怡、陈戈等人以文峪河水库修建为背景,实景拍摄了电影《浪涛滚滚》。但因为种种原因,该片在1978年才重新剪辑后公映。从这部影片中,清晰可见但是修建文峪河水库的艰辛。

据不完全统计,修建文峪河水库累计投入用工828万个,完成土石方972万立方米,1961年6月12日开始拦洪,1970年6月方才竣工。

电影《浪涛滚滚》中的画面

水库改变了当地人们生活习惯,村里人爱吃鱼了

如今,文峪河水库已经成为山西一个重要的水利旅游景点,春季鱼跃味鲜,夏季清爽宜人,秋季瓜香果甜,冬季雪舞苍茫。

文峪河水库的修建除了在水利方面起到了他应有的作用的外,也深刻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在西峪口村,当地人已经习惯了吃鱼,但过去深山坳的这里是与狼为伴的。

在水库修建以前,太阳落山后狼会跑到村子里,甚至徘徊在院子前,学婴儿啼哭女人嚎叫。面对群狼的威胁,狗是不起作用的。村里会经常传出,某某被狼咬伤咬死的事件。但水库之后,狼便绝迹了。

为了修建文峪河水库,西峪口村也做出了巨大牺牲。由于当时正处于大饥荒的年代,西峪口村不仅面临自身粮食,而且还得照顾前来建筑的民工和实习学生与干部。

文水县开栅镇

由于是重体力劳动,当时在文峪河水库修建现场的干部,每人每月的供应粮从27斤提高到57斤。但是学生和民工的伙食标准却很低,很多人每顿只有两个红色的高粱面窝头。而西峪口村民们除了兴建大坝外,还得正常生产。不少人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等病。为了一口粮食,村民们向各地好友求助,甚至自行车骑到太原,仅仅为了一口饱饭。

文水县北峪口村教堂

历史上西峪口村多灾多难,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著名的“西峪口惨案”。1938年2月15日,日本人进犯西峪口村。为了获取更多的“胜利”,日本军队在刺刀的威逼下,利用被俘村民向藏匿的人们喊话。受骗村民出来后,被日军押解在一民房下全部用机枪扫射,最后架火烧焦。此次惨案,全村共有无辜村民58人被日军残杀,鸡、猪、牛、羊也全部被杀光。

作为一个自然村,文峪河水紧贴着西峪口村边流过。老人们讲,从春天开始,就有樵夫从交城山里砍伐木材顺流而下,构成渔耕樵读的自然山水风光,而现在由于水库的截流,文峪河床几近干枯。

或许为了补偿,在文峪河水库建成后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该村村民用电都是免费。因此这里的很多人们,养成了睡觉不关灯的习惯。不是怕黑,而是让那些“亲人们”看到回家的路。

文峪河水库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三大水库(另外两座是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民心士气和水利运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兴建三大水库的直接原因,却缘于太原城的一场大水。1958年6月,百年一遇的大水淹没了太原城,柳巷成为一条河道。

水利工程的常年失修,使省委、省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当时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和省长裴丽生下定决心进行三库建设,于是才有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峪河水库的浩渺烟波。




有理想的行走
有态度的行走

风景的行走
王清茗
行走山西
微信号:xzsxwqm

公众号:行走山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