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祁奚父子陵园(新韵)

栗文政


小园花木竟芳芬,莺啭空廊处处闻。
举贤不以仇亲论,千年风范示今人。

编者注   祁奚父子陵园位于祁县城南3公里的阎名村,是东周时期晋国大夫祁奚和其子祁午(晋悼会时中军尉)的墓葬。

公元前570年,请求告老,祁奚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接替他的职务。不料,未及任命,解狐便猝然去世。祁奚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当时人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后世也把他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


公生明、廉生威,很多人知道这样的道理,也有很多人一次为思想的巅峰和行动的高标。为这样共同的理想,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建造了和存留了一些先贤的遗迹,供当下顶礼和效仿。祁奚父子墓就是一个。

栗翁来到这里,几乎是一场以德为邻的教化之行。陵园并不大,也不算宏伟,根本不能以棋牌形容。但是这里却芬芳四溢,草木葱茏,莺啼燕舞之声不绝。

墓葬,本应是肃杀之地。但是诗人却以形容“风清气朗、山明水秀”的文字来形容陵园,或许在逻辑上格格不入,完全没有睹物思人黯然伤神的感觉。

现在学生在作文时,有一种套路和模式,逢清明必哀婉,逢大事必隆重,丝毫没有文章新意和思想自主。郑板桥说文章做法,“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文章如是,诗文亦如是。

于是栗翁笔锋斗转,几乎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直接回复了上句引发的读者疑问,因为当下我们缅怀的是祁奚精神和祁奚精神背后伟大的人格:“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因为光明磊落,所以在行事中,我们无所畏惧。这,才是诗人真正的用意所在。

诗文中使用了问答形式和逻辑关系,使得诗文蕴含的深厚道理更加凸显,甚至对当下都有现实意义。(王清茗)


(以上内容作者原创授权发布,首发今日头条,行走山西媒体矩阵同步发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