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時他如果吸取前車之鑑,恢復像帝國早期那樣的一帝統治方式的話,或許古羅馬還不會徹底分裂,但最終他選擇了君士坦丁同樣的方式,就是先把自己的長子封爲副皇帝,然後在晚年將帝國再一次一分爲二,長子得東羅馬,幼子得西羅馬。直到公元307年,西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登基,打敗其他所有正副皇帝使帝國重歸一統,他成爲唯一的一個大帝。

之前我們在介紹歐洲西方歷史和東羅馬也就是拜占庭歷史的時候,曾多次提及古羅馬帝國的一分爲二問題,很多朋友留言,想知道這其中的究竟。其實用一句話概括,也能概括得了,那就是古羅馬帝國的疆域不僅過於龐大,而且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那種首都爲“圓心”的陸地國家,它這種環地中海的形式,使得本來就廣大的疆域變得特別的散碎。西方雖自古有航海的傳統,但由於年代技術限制,船也跑不了多快,因此古羅馬帝國自屋大維以後的歷任皇帝,都像打地鼠一樣應付不斷出現得行省叛亂問題,剛把這邊壓下來,另一邊又冒出了頭。

一句話雖能把其中的關鍵抽出來,卻只能瞭解一個大概,具體是到哪個皇帝開始才真正分成東、西兩個帝國的,這就要稍微詳細一點聊一下了。有人覺得是戴克利先,有人覺得是君士坦丁,我們索性宏觀的從古羅馬帝國皇帝中,提出與分裂有關的來對照一下,你就知道這個分裂傳統的由來和其演化過程。
首先古羅馬是分成三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有國王的階段,也就是古羅馬王國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廢除國王制後的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第三個階段是自凱撒被刺,其養子屋大維崛起,並被元老院封爲奧古斯都,古羅馬才正式進入帝國階段。也就是說奧古斯都這個音譯的原詞,就是西方皇帝的意思。

一開始的幾任皇帝,都還類似於咱們東方這種一個人完全說了算的局面,只是有個別的,可能能力稍微差一點、手裏的牌稍微爛一點的會被元老院所掣肘,甚至控制。但總體上來說,古羅馬帝國的前兩個王朝還都是“一帝制”,向屋大維、提比略、尼祿這些著名君主在位期間都是如此。包括第三個王朝,也就是安敦尼王朝的前幾任,被稱爲古羅馬“五賢帝”之中的圖拉真、哈德良等亦是如此。

但到了“五賢帝”中最後一個皇帝——馬可,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執政夥伴”副皇帝,正皇帝和副皇帝被稱爲共治皇帝。由於屋大維和凱撒對於帝國的開創性,使得“奧古斯都”和“凱撒”這兩個名稱分別成了正皇帝和副皇帝的意思。馬可一開始任用維魯斯與自己共治,後來又將自己的親兒子康茂德定爲共治皇帝,因此馬可皇帝不僅開創了二帝共治的先例,而且也將這種先例在他任期內,演化爲確立皇儲的方式之一,也就是在自己去世前將接班人立爲副皇帝凱撒。
知道了二帝共治的由來,下面我們快速省略掉幾十任皇帝的數個王朝,直接來到帝國晚期皇帝戴克裏先時期。由於馬可和戴克裏先之間相差的這100多年間,幾乎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共治夥伴,這種二帝並存已然形成帝國的一種傳統。開篇的時候我們講過這個帝國因地形和麪積原因,已經到了不好治理的程度,戴克裏先就覺得既然可以一個帝國兩個皇帝,那爲什麼不能兩個帝國四個皇帝呢?

戴克裏先的方案是爲了方便統治,從地中海大概中部的位置劃開,一邊一個“治理大區”。西邊的首都爲古羅馬的發源地——羅馬城;東邊的首都爲古希臘的——拜占庭城,疆域面積當時雖然沒有精確測量的手段,但是兩邊幾乎一樣大。然後在戴克裏先的是制度設計裏,兩邊各設立一對共治皇帝,也就是西羅馬一個奧古斯都、一個凱撒,東羅馬也有一個奧古斯都和一個凱撒。但這僅僅是一種分區管理的方式,並不意味着古羅馬帝國就正式分裂了,起碼在戴克裏先在位期間,東西兩邊並不是並列存在的。

哪一邊的地位更高些,這一點非常關鍵,對於古羅馬來說最重要的無非就是世俗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兩個大方面。雖然西羅馬擁有帝國發源地羅馬城,但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出其他像樣的關鍵地理位置了,像當時的伊比利亞半島、高盧這些地方,在拉丁人眼裏都是荒蠻之地,英格蘭這種海外孤島更是被帝國所輕視。而東羅馬就不一樣了,本身這裏包含着帝國世俗文明,也是整個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愛琴海地區,而且基督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也在東邊,當初耶穌的門徒傳教時就是由東向西的順序延展開來的。

因此戴克裏先設計這種制度時,將自己作爲東羅馬的正皇帝,然後自己又任命了一個馬克西米安,爲西羅馬的正皇帝,然後他倆再各自任命一個副皇帝。因此西羅馬當時對於東羅馬來說,還是有一種從屬關係在裏面的。
這種制度的第一任設計者當然可以這麼玩兒,因爲他是發起者享有權威。但是這種制度裏面,正皇帝死後副皇帝自動轉正,而副皇帝又是當初的正皇帝所任命的,因此慢慢的雙方就不再有什麼從屬關係,甚至直接可以開始搞起分裂來。東西兩邊的正皇帝都認爲自己高於對方,混亂局面逐漸蔓延開來,被迫退位、被處死、被刺殺等各種死法的皇帝紛至沓來,帝國終因這種制度而亂成一團。
直到公元307年,西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登基,打敗其他所有正副皇帝使帝國重歸一統,他成爲唯一的一個大帝。在他的統一進程中,東羅馬被西羅馬軍隊踐踏,首都拜占庭城毀於戰火,君士坦丁大帝下令重建,並在建好後把帝國首都從羅馬遷了過去。但自始至終他也沒有給這座在廢墟上重建的新城取一個新的名字,後來的統治者雖然稱其爲新羅馬,但百姓們爲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績,私下裏稱之爲君士坦丁堡。

雖然大帝使帝國重歸一統,但分制的傳統已然形成,他死後甚至將帝國一分爲三,“三”這個數字是根據他的三個接班兒子而來的。結果這三個兒子又互相爲了爭奪地盤打了起來,最後有的被殺、有的被篡位,帝國再次陷入混亂。
這時候又竄出一個新的像君士坦丁那樣的人物,他就是荻奧多西,亂局中的西帝和東帝均被他殺死,帝國又重歸一統。此時他如果吸取前車之鑑,恢復像帝國早期那樣的一帝統治方式的話,或許古羅馬還不會徹底分裂,但最終他選擇了君士坦丁同樣的方式,就是先把自己的長子封爲副皇帝,然後在晚年將帝國再一次一分爲二,長子得東羅馬,幼子得西羅馬。
自此之後,兩邊再也沒有出現過向君士坦丁和荻奧多西這樣的人物,東、西雙方徹底分道揚鑣,成爲兩個完全獨立的帝國。荻奧多西的這兩個兒子,阿卡迪烏斯和霍諾留,就分別成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首任皇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