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六

夏桀隱居湔江河谷故地

易旭東

商王聞訊,發出“徵蜀”的“伐岷山”令。

《竹書紀年》記載,夏桀“伐岷山”,稱“岷山道”。秦時李冰守蜀,壅江作堋,多得湔氐之力,開建龍溪、娘子嶺,通往冉駹的山道,又稱“冉駹山道”,後人稱“松茂古道”。

商朝與古蜀國怨恨再次加深……

“南巢”,禹夏在成都平原的老家、故地。

《尚書》記載:“成湯放桀於南巢。”

《竹書紀年》《淮南子》《帝王世紀》等文獻說,夏桀帶着妻妾主動逃至南巢之山。

“巢山”在哪裏?

歷代感念杜宇的詩詞,至少有上百首之多。

李白、杜牧、李商隱、蘇軾、黃庭堅等,都曾經感懷過。

曾任成都府安撫使參議等閒職,陸游在成都七年,常在“巢山”吟詩、垂釣、下棋……

寫下《劍南詩稿》和《天彭牡丹譜》。

《劍南詩稿》中,有五首關於巢山的詩,即《巢山》二首和《山居》三首。

“晚造平淡”的田園詩作。

《巢山》詩說:“巢山避世紛,身隱萬重雲。”

《山居》詩說:“平生杜宇最相知,遺我巢山一段奇。”

吟詠的“巢山”,並非合肥巢縣的巢山。

在《天彭牡丹譜》,陸游開篇就說:“牡丹,在中州,洛陽爲第一;在蜀,天彭爲第一。”“洛花見記於歐陽公者,天彭往往有之。”歐陽修記載的珍異品種不稀奇,成都彭州全部有。

成都官員,在彭州湔江河谷有山居別業。

“悔作東吳萬里歸”。陸游堅信自己“前生定蜀人”,稱成都爲“吾蜀”,希望在成都終老、長眠。以杜宇自比,也在湔江河谷“海窩子”修有“山居”,過着“隱士”一般的生活。

彭州至廣漢一帶的湔江,“成湯放桀於南巢”之地。離三星堆很近。

文獻中記載的“南巢”,夏朝遺民遷徙到成都平原的聚居地。

夏王朝“南土”的毗鄰區。“南土”,指今天南陽、江漢平原、鄂西北一帶。據不完全統計,南陽目前已發現夏文化遺址8處,鄂西北和江漢平原發現夏文化遺址15處……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大量綠松石,正是來自十堰、襄陽。

《烈女傳》說:“湯遂放桀,與妾同舟,流於海,死於南巢之山。”

夏桀“與妹喜及諸嬖妾同舟浮海,奔於南巢之山而死”。

妺喜真正地愛上夏桀,無法割捨,更難以放棄,選擇陪伴夏桀走完人生最後的路。

跟隨夏桀遷徙的夏朝遺民,也將中原的一些山名帶入四川。

《史記》中,岷山皆作汶山。洛陽附近也有汶山。

《國語》說:“齊桓公伐楚,過汝河,望汶山。”錢穆說:“汶山,即岷山,在今魯魯山。”

熊耳山在洛陽南部,阿壩州的松潘也有熊耳山。

洛陽的洛河,古稱雒水,三星堆旁的鴨子河,古名正是雒水。

khyung tshang,古代戎族對三星堆城的稱呼,漢語直譯,即爲“雒邑”“老丘”。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久有“雒城”之名。漢語中記載的“雒城”,在西漢時期即已存在。

三星堆一帶的“洛”字,在《山海經》中已有記錄。

《中次九經》說:“岷江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於江。”

洛水,亦作雒水。《漢書地理志》上,廣漢郡雒縣下條說:“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有工官。莽曰吾雒。”雒水,即今石亭江,與湔江、綿水同爲沱江三大主源之一。

湔江,又稱青白江,即今流經三星堆遺址旁的鴨子河,古稱雁江。伊、雁二字,上古音爲鄰紐旁對轉,音本相近。《國語》裏的伊水,可視爲今三星堆遺址旁鴨子河的古稱。

來自“洛陽”的“雒城”。當年,夏桀由洛陽遷湔江河谷故地時,看到三星堆一帶的地形地貌與二里頭斟鄩出奇的相似,就毫不猶豫地在這裏建立了行宮。

史稱“越南蜀朝”首都,稱爲“螺城”,螺字古音與“雒”亦頗相近。

按照《竹書紀年》等文獻的記載,夏桀在位51年,以斟鄩爲都31年,“流放南巢”20年。根據對甲骨文的釋讀,夏桀在湔江河谷的“南巢”生活的時間更長……

三星堆文明,在夏朝滅亡後出現。

金沙文明,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爲“夏啓殺益”。

在《左傳》中,被稱爲“後杼復國”。

夏桀曾經與商王朝進行戰爭最頻繁的國家。

“蜀夏同源”。

崛起的古蜀國,也是與商王朝軍事摩擦最頻繁的方國。

商朝地域非常廣大,領土最大時,東北已達遼寧,西北進入黃土高原的渭水下游,南抵長江流域(武漢盤龍城),涵蓋寒帶、溫帶、亞熱帶等多種地帶,高原、山地、平原等多種地貌。

商王朝的後半期,對古羌的戰爭之沒有間斷過。

國力強大。到武丁時期,鎮服了少數近商居住的古羌,大多數仍不願臣服。

甲骨文中,涉及“執俘”“獲羌”記載,比較多。

既有在征伐諸羌時的俘虜,也有商的屬國,還有與戰爭的各族抓來進獻的俘虜。武丁卻非常重視,從抓的俘虜都要挑選出古羌戰俘,甚至專門組建了一支軍團——“多馬羌”。

除了“藏羌彝走廊”上的古蜀國外,“西北走廊”上古羌的勢力也比較雄厚,佔有千里之地,人口不少。不是所有都與商王朝爲敵,記事刻辭中,也有古羌向商王朝進貢卜骨的記載。

武丁命令“多羌”去打獵,還佔卜羌是否有災禍,是否有死亡。馬羌被武丁征伐過,後來臣服,從奴隸中選拔出來,因此有“命多馬羌”和“多馬羌臣”“小多馬羌臣”的卜辭。

“多馬羌臣”,管理馬羌的官。

“小多馬羌臣”,管理馬羌的小官。

“蜀射蜀御”。商國派使者到古蜀國談判,射手和駕車的馭手,居然都是“古成都人”。

“古成都人”多爲古羌後裔,具有騎馬的技能。

至少4000年以前,古蜀先民就騎馬揮刀,馳騁疆場。

騎兵,陸戰之王,最強大的兵種。

馬,遊牧世界革命性的一個交通工具。

草原世界的文化,可稱“馬的文化”。

馬爲遊牧世界馴服的畜種。馬的使用,遊牧生活方式出現前就已開始,潛在力量的徹底發揮,前3000年後遊牧部族的貢獻。農耕部族國家的用馬,都是先後從遊牧部族學來……

遊牧部族騎在馬上作戰,中國所稱“騎射”。

古蜀戰爭舞臺上耀眼明星。

機動性,騎兵最大的優勢。衝鋒排山倒海,氣勢宏大,步兵根本擋不住。持續作戰能力強,善於長途奔襲,對後勤補給依賴性小,能連續作戰,只要帶少量補給,就能奔襲千里投入戰鬥。

安營紮寨。軍營裏帳篷林立,軍旗飄揚。

強盛時期,衣冠楚楚,隊列整齊,軍旗飄舞,騎着高頭大馬,手握制式兵器。古蜀人揮動長鞭,驅趕滿載貨物的牛車,雙手推動獨輪車(俗稱雞公車)。一支強大的成建制的武裝力量。

雞公車(圖片來自網路)

已經具備遠距離、進攻型的作戰能力。

歷史性轉變出現在周代。

位於大秦嶺南的“蜀”,與大秦嶺北的“周”發生緊密聯繫。

三星堆王朝解體,“古成都人”遷移過程中,“辮髮”的一支族羣遷到成都金沙,“笄發”的一支族羣遷入陝西寶雞,這就是周人。寶雞的一些出土文物,證實了與古蜀國的親密關係。

遷到金沙的“辮髮”族羣,開拓創新,奮發圖強,重新建立一個堪與三星堆媲美的國度;遠上陝南的“笄發”族羣,命運多坷,在異國他鄉,必須重新取得耕地、河流、青銅,甚至是強大的周王朝的信任。在渭水河畔,這羣頑強的“古成都人”,建立了“弓魚國”。

一個活在過去的“弓魚國”。

對三星堆有着無限追憶、緬懷的王國。

“蜀周同源”。

中原已是周朝的天下,弓魚國投靠周朝,冊封諸侯,在寸土寸金的周畿獲得一方蕞爾之地。西周年間,迎來一個風光的政治婚姻,王室重臣井伯之女井姬下嫁弓魚伯。

婚姻帶來的和平終究短暫,最終擋不住衰落的腳步。

西周穆王時,矢國逐漸強大。

弓魚國被迫遷往渭水南岸茹家莊一帶,依靠渭水天險與矢國周旋。弓魚國墓地那個被縊死的古人,最後一位國王的骨架,在矢國勢如破竹的軍隊面前,弓魚國消亡。傳說歸於平靜。

三星堆金杖上,雕刻着一張弓箭、一條魚、一隻鳥,魚被弓箭貫穿而入,同樣的圖案,還出現在金沙金帶上。金是古代重器,將圖案刻在金器上,一定意味着戰爭、盟誓、遷徙等大事。

弓魚文化,“三星堆文化”的一種不完全延續。

前1046年,杜宇參加武王伐紂的戰爭。

在殷代甲骨文中有“蜀”稱,“古成都人”協助周王討紂作戰。

“夏周同源”。

夏人周人同源,周人也來自成都平原。

文獻記載,“周先祖從梁山止於岐下”。

周人也自稱是“后稷”後代。

《山海經》記載,后稷(周始祖)“葬于都廣之野”的成都平原。

“神主”,指宗廟中的前代國君的鑄像。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中,共有各種青銅人像50多個,包括人頭像、大型青銅立人像。實際上,都是夏代宗廟中的“神主”。

《左傳》說:“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一個城邑,有陳列前代國君鑄像的宗廟是都城,沒有,是一般城邑。漢代以降,“神主”用畫像、書寫先君名諱的牌位代替。

夏代是古羌人建立的國家,建立者大禹,父親是鯀,爺爺是顓頊,顓頊的爺爺之是黃帝。面相有共同特點,有形狀像河一樣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長,有像大海一樣的嘴,非常寬闊。

《史記》說,大禹“河目海口”。

夏朝王族的標準形象。

四尊人頭像上,都貼有金箔,用黃金來表現除了眼睛、眉毛以外的臉上皮膚,“神主”的特殊身份。正是夏王朝的先祖,即黃帝、顓頊、昌意、鯀的“神主”

“神主”大禹,“東方巨人”。三星堆最大的青銅立人像,身高1米7左右,連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在國內出土的夏商周文物中,尚屬首例。頭頂花冠,河目海口,身軀瘦高,一襲長衫細布禮服,手臂和手粗大,兩隻手呈抱握狀。

《論語》說:大禹“惡衣服而致美於黻冕,卑宮室而盡乎溝洫。”不講究衣服,卻追求禮服禮冠;不講究宮室殿堂,卻追求溝洫水利。

《說苑》說,大禹“衣裳細布”,禮服是華貴的絲綢細布所做。與青銅立人像表現的形象完全相同:兩隻手呈抱握狀,一隻手握的治水用的耒耜,另一是呈抱握形的手勢,引導性動作。

在山東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大禹的形象正是一手執耒耜,一手作手勢,與青銅像類似。

大禹的“神主”所握的耒耜,筒狀包金箔的木耒耜,與大禹的“神主”同時出土,長142釐米,直徑2.3釐米,黃金淨重約0.5千克,目前解讀爲金杖。

“神主”大禹,身軀瘦高,與文獻記載的大禹身高相同。

《竹書紀年》說,大禹高“九尺九寸”。

同時代的堯舜,身高分別“七尺二寸”“六尺一寸”……

夏桀與商紂,夏朝與商朝的最後一位國君。

兩人相似,好像商紂是夏桀復生。

兩個朝代的滅亡,也是十分相似。

夏朝從大禹開始,共17代國君,歷時400多年。商湯滅夏後商朝建立,傳到商紂,被周武王所滅。大禹與商湯,都是有爲的明君,後代夏桀和商紂王,傳說卻也都是有名的暴君。

同樣修築宮殿,夏桀作瑤臺,商紂王作鹿臺,尋歡作樂。

同樣的商湯伐桀、武王伐紂。

商湯伐桀時,夏桀兵敗而死。夏朝滅亡。

武王伐紂時,商紂王登鹿臺自焚。商朝滅亡。

大禹興於西羌,夏朝盛於河洛,夏人亡於東夷。

西興東漸。大禹文化源頭在西蜀,成功在河洛,東傳江浙,甚至於日本。

秦人因征服巴蜀而興,以巴蜀爲基地統一中國;巴蜀漢中,成全劉邦而統一天下;趙匡胤徵蜀以後,而統一長江流域。歷史上,不少朝代是以巴蜀爲開國基地,向東發展,統一全國。

大禹文化與古蜀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共同的血緣、族緣、業緣、水緣,相融互動,爭奇鬥豔、相得益彰。

(未完待續)

易旭東,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紀實作品400餘萬字 ,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

前期回顧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二:展現“天府之國”底蘊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三:汶川起步最早“中國”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四:與商國結怨與周人同行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五:富裕古蜀國的頑強抵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