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谷星月 馮子晏 通訊員 李毅宸 唐宇琨 鄭彬 陳獻朝

5月,中國氣象局組織研究型業務管理培訓,進一步推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深化對研究型業務建設意義和內涵的理解,深入研討與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相適應的研究型氣象業務體系和發展思路,交流試點建設成熟經驗成果,搭建良好學習交流平臺。

去年,中國氣象局黨組組織7個國家級業務科研單位和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先行先試,圍繞研究型業務建設中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集約科技創新平臺、建立相適應的隊伍等方面展開探索。試點一年來,各單位形成不少可供學習推廣的寶貴經驗成果。

今年,總結研究型業務試點改革成果,部署擴大試點工作範圍,組織全國氣象部門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推進科研業務充分融合,實現以科技進步推動業務能力提升,成爲中國氣象局黨組的重點工作之一。

因地制宜 堅持科技創新

促進科研業務充分融合

如何擁有與新時代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高質量和更加全面的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聚焦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研與業務充分融合,正是高分答案。

錨定發展核心技術這條主線,國家氣象中心以數值預報和智能網格預報爲核心,持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推動3公里分辨率GRAPES區域模式系統投入業務運行,支撐全國範圍內強對流等極端天氣預報預警工作;實現9公里分辨率GRAPES颱風預報系統業務運行,精細化颱風預報服務實現“一帶一路”沿線海域全覆蓋;動態自動調整、訂正模式誤差,量化模擬預報員預報思路或融入預報經驗,促進預報過程中人與技術高效交互。

聚焦數據、算力和算法,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組織構建“數算一體”的氣象大數據雲平臺,初步實現數據多源匯聚、規範治理,算力可動態擴展,算法及數據產品“雲”流水線加工……面向地球系統的科學數據體系正穩步建立。

堅持問題導向,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化學天氣數值預報創新團隊,開發和完善包含各類氣溶膠、反應性氣體及其輻射反饋的化學天氣數值預報系統;聚焦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事需求,研發氣象要素次季節預測新方案,爲包含霧-霾、沙塵暴等要素在內的環境預報,以及冬奧氣象服務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國目標一致,舉措因地制宜。

在我國西南邊陲,雲南因其地表破碎、地貌複雜等特徵極易誘發局地洪澇、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省氣象局抓住支撐強降水預報的數值模式能力偏弱這一關鍵問題,開展實況降水分析產品本地化改進研究、高分辨率模式檢驗和客觀訂正預報等,初步形成實況產品分析、模式能力檢驗與評估、模式產品訂正、預報業務產品檢驗分析和預報產品應用等科研業務試驗流程。

而在超大城市北京,圍繞城市氣象、環境氣象等關鍵領域的攻關正在“反哺”業務發展。以北京冬奧會保障需求爲牽引,市氣象局基於氣候可行性論證核心技術,對單板滑雪大跳臺賽場和開閉幕式場館開展精細化風場模擬,助力冬奧賽場氣候風險評估。同時,該技術也在全市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委員會風洞效應研究等領域廣泛應用。

雙向提升 創新體制機制

推動科研業務形成閉環

5月1日,全國36個重點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計劃單列市)的逐6小時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業務取消。這一運行了八年的業務,如今已無法滿足當前精細化預報的需要,因此作爲“殭屍”產品被清理。

匹配需要才能提升效率構建價值。隨着科研業務充分融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走向深入,如何最大限度激勵人才,建立集約化業務形態,推動科研與業務形成閉環,並實現相互促進、雙向提升?

與科技型、業務化氣象事業定位相匹配的體制機制,以及不斷優化完善的研究型業務佈局、分工、流程,正被呼喚。

全國氣象部門亦在此發力,並展開卓有成效的探索——

陝西省氣象局瞄準研究型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構建,推進省、市兩級實驗室建設。榆林市氣象局能源化工氣象服務重點實驗室開展煤化工產業密集型地區大氣環境與氣象條件的關係研究,搭建能源化工氣象服務智慧平臺;商洛市氣象局氣候適應型城市重點實驗室推進山地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評估技術標準研究;省氣象局各直屬單位以科技研發科室爲中心,逐步將具備科研能力的人員向研發方向轉移,全面承擔本單位的研究型業務重點工作。

上海市氣象局大力推進業務集約化整合和預報業務流程再造,打破以往的常規崗位設置方式。以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爲核心,通過統一短臨、短期和中期等預報崗位,“重塑”智能網格預報崗,並理順其與整個崗位鏈其他環節的關係,優化智能網格業務系統和“大輪崗”值班排班制度,確保了預報產品在時空上的無縫銜接和產品結論的一致性,使得值班崗位任務進一步理順,值班效率明顯提高。

在我國東南沿海福建,隨着科研成果源源不斷進入業務應用,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人才,也在順暢的工作機制中茁壯成長。在“領航強基”人才工程助推下,福建氣象部門組建10支省級創新團隊。其中,龍巖市氣象局在研究型業務建設過程中,創建了有崗位優化、有技術支撐、有人才團隊、有服務效益的“四有”新業態,建立了面向短臨強對流、生態氣象服務、探測遙感新資料應用等結構合理和梯次分明的研究型業務團隊,其研發的短臨預警技術、水庫洪水風險預警技術、林火監測技術等關鍵性業務技術迅速在全省推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