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古人云:“一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乎其官。”意思是在位一天,就應盡責一日。那麼,怎樣才能盡好職責?《國語·魯語》中講:“不厚其棟,不能任重。”這就告訴我們,爲官從政不是混日子,需要過硬的能力素質作支撐。如同一幢樓房,不選擇粗大的木料做棟樑,就不能承受沉重的壓力,甚至可能牆倒屋塌。
據《蜀檮杌》記載,宋太祖兵臨城下,後蜀主孟昶命令大臣王昭遠領兵拒敵。一衆官員在都城外爲他餞行,他醉酒之後,捋着袖子說:“我不僅僅要克敵,更要領着一羣‘雕面惡少’,踏平中原。”行軍之時,王昭遠還喜歡手持一把鐵如意,自比諸葛孔明指揮諸軍,看起來十分威武。然而,到了戰場,一見兩兵佈陣,黑雲之勢,他頓時戰戰兢兢起來,躺在行軍的胡牀上不起來,然後又脫了軍服逃竄,真是出盡了洋相。
“疾風識勁草,烈火見真金。”一個人的能力素質高不高,關鍵和危急時刻就能檢驗出來。晚清江山,風雨飄搖。道光繼位後,頗想重振大清雄風,自己帶頭做到“衣非三日不易”,要求“宮中用膳,每日不得超過四籃”,可謂發憤圖強。然而,怎奈朝中無“厚棟”之人,最終只能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對英宣戰後,前鋒主將、湖南提督楊芳認爲英艦能夠在風浪洶湧的海上用大炮命中目標,肯定有邪術。要破除邪術,必用穢物。於是,第一紙作戰命令竟是遍收馬桶,“載以木筏出御烏桶”。這一場鬧劇,結果可想而知,除了留下“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傳遍粵城中”的惡名外,一敗塗地是肯定的。
大將如此無能,主帥奕山又怎樣呢?道光要奕山對英軍“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返”。當時,從湖南、四川、貴州等地調入廣東前線的兵力,是敵人的十倍之多,而奕山卻不戰而降,在廣州城頭扯起了一面恥辱的白旗。更爲可恥的是,奕山爲了掩蓋醜相,又虛報戰果欺騙道光,說英軍進攻靖海門時,煙霧中忽見觀音神像,英軍遂不敢再擊。不難想象,有這樣的一根根朽木,清王朝怎能不傾覆倒塌。
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今日之中國,之所以能夠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發展奇蹟和政治穩定奇蹟,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最爲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爲有一代代揹負民族希望、勇於擔當使命的中華兒女作棟樑,才撐起了共和國這幢巍峨大廈。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惟其艱難方知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這個時候,是知難而進,還是畏葸不前,最能看出擔當。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一大批能夠擔當任事、敢於攻堅克難的棟樑之材,大膽前行、劈波斬浪,涉險灘、破堅冰、攻堡壘,推動“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揚帆遠航。
犯其至難方能圖其至遠。幹部成長無捷徑可走,經風雨、見世面,才能壯筋骨、長才幹。不接幾個“燙手的山芋”,不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是練不出過硬本領的。只有經過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淬鍊,方有鬥罷艱險又出發的勇毅,才能做到關鍵時刻衝得上去、複雜局面穩得住腳、危急關頭豁得出去。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誌》2019年第20期 原標題爲:《不厚其棟,不能任重》 本文有刪節 作者:張順亮)
監製/慈愛民 責編/劉文韜 編輯/郭慶 製作/王高林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