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多的家長認爲孩子的表現是內心成熟、理解和內向的體現,但他們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已經出現了問題。孩子能夠把自己的東西大方讓給別人,這是謙讓,但是每次都畏畏縮縮,躲在最後面,這則是內心自卑的表現。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大腦和身體也在不斷髮育。伴隨着認知能力的提升,孩子開始對這個世界和身邊的事物開始產生主觀意識。但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往往比大腦認知要慢一點,這導致孩子的內心想法並不能完全表達出來。

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及時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且學會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解決心中的疑惑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因爲深受“孔融讓梨”等故事的影響,部分家長覺得,孩子如果表現出謙讓和內斂是好事,說明孩子懂禮貌、有內涵。

孩子跟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建立良好的互動和溝通,在這種前提下,孩子還能懂得基本禮儀,並且學會分享和感恩,這纔是孩子有禮貌、懂得謙讓的表現。但是以下幾種行爲被有些家長誤解,這其實是孩子內心膽小自卑的表現,家長應該及時發現並且想辦法幫助孩子改變。

1.集體生活中,拿東西總是排在最後一個

有位幼兒園老師說自己班上有個小女孩,長得非常可愛,但是每次學校讓孩子排隊領玩具和零食的時候,小女孩總是排在最後一個。跟孩子溝通過後,老師發現這位小女孩性格孤僻,非常膽小。而且因爲爸媽不在身邊,所以放學回家之後總是沒人陪自己玩。

集體生活最容易暴露孩子的性格,樂觀大膽的孩子往往做什麼都起勁,但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隨大流,而那些膽小自卑的孩子往往躲在最後面。孩子能夠把自己的東西大方讓給別人,這是謙讓,但是每次都畏畏縮縮,躲在最後面,這則是內心自卑的表現。

2.跟大人說話時反應慢、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

問一個孩子簡單的幾個問題就能大概判斷出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習慣。聰明活潑的孩子願意跟大人交流,面對家長的提問時,孩子往往有很強的表達慾望,而且還能反問家長,進行很好的互動。同時這些孩子還願意將心中千奇百怪的想法吐露出來,跟家長一起分享。

但是有些孩子面對長輩的提問卻表現得畏畏縮縮,不僅反映遲鈍,而且眼神出現閃躲。孩子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他對長輩的舉動表示害怕,同時不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別人。而眼睛作爲內心最真實的反饋,也能體現出孩子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3.說話聲音小,不喜歡和人溝通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裏,性格開朗的孩子總是有着很強的表現慾望。在課堂裏,這些孩子願意積極回答問題,不怕錯誤;在家裏,這些孩子總是拉着父母陪自己做一些親子互動。這樣的孩子不僅能享受到成長的快樂,還能享受到來自老師和父母的雙重關懷。

但是有些孩子卻表現得非常內向,不僅在學校沒什麼朋友,在家裏也經常悶不做聲,自己低頭做着自己的事情。當和別人有少許交流的時候,孩子也總是聲音低微,不敢大聲講話。孩子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他內心已經偷偷開始自卑,不願意敞開心扉去接受這個世界。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缺少父母陪伴和關懷導致的

我們反覆強調並堅信,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性格有很大影響。然而,很多家長以工作爲藉口,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甚至有家長認爲,只要孩子喫穿暖,正常上學,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自然規律。更多的家長認爲孩子的表現是內心成熟、理解和內向的體現,但他們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已經出現了問題。

孩子的成長不僅是肉體的成長,更是心靈和思想的成長。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就像是照進孩子內心的一縷陽光。如果缺失了,孩子內心必然長時間被陰暗籠罩。只有讓孩子長期沐浴在陽光下,他的內心深處纔會充滿光亮和溫暖。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