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好的習慣能有效的幫助孩子改掉丟三落四的毛病,可以讓孩子參與做家務,跟着大人學習如何整理自己的東西,明白物歸原處的重要性。大人也可以給孩子選擇一款分層設計的文具盒,方便他取拿東西,養成及時收納的好習慣,增加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每天上學前,都需要老母親跟在身後各種提醒,一聲聲的這別忘拿了、那別忘拿了,一大早就感覺是要“上戰場”的節奏,一陣緊鑼密鼓的幫他準備上學要用的東西。明明他頭天晚上用過的東西,可是第二天就怎麼也找不到了,每天都是如此。放學回家也是,不是缺這就是少那,類似丟橡皮、忘帶作業等等,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東西去了哪裏,好像這就是所有小學生的毛病。爲了改掉孩子的這個習慣,大人也是苦口婆心的教育了一遍又一遍,然後都沒有什麼效果,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毛病呢。

培養管理意識

所謂的管理意識就是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東西,可以讓他先從小事開始做起,比如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像鉛筆、橡皮、尺子之類的。媽媽要告訴他,什麼東西應該放在什麼地方,用的時候從哪裏拿,用完以後放回到哪裏去。大人也可以給孩子選擇一款分層設計的文具盒,方便他取拿東西,養成及時收納的好習慣,增加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在喪失中成長

比起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幫他收拾殘局,家長還不如學會放手,讓孩子嘗試自己承擔後果。只有讓他嚐到教訓後,他纔會長記性。比如上學後他發現自己忘帶了作業,而被老師批評了一頓,這就會讓他記住,以後出門的時候就會好好檢查隨身帶的東西。因爲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帶會有什麼後果,所以纔會更加願意去避免同樣的情況再度發生。

家長的不包辦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爲都是家長慣出來的。因爲大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孩子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以至於離開大人,孩子就什麼都做不了,嚴重影響孩子的自理能力。所以,爲了讓孩子能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家長應適當的放手,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家人無需事事都替孩子代辦了,畢竟這是他的人生,需要他自己去創造,讓他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要對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負責的重要性。

養成好的習慣

一個好的習慣能有效的幫助孩子改掉丟三落四的毛病,可以讓孩子參與做家務,跟着大人學習如何整理自己的東西,明白物歸原處的重要性。大人可以通過引導來幫助孩子形成好的生活習慣,這樣有助於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對事情的責任心,讓孩子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制定成計劃,然後放在顯眼的地方提醒自己,這樣就不用擔心孩子丟三落四了。

孩子的一些壞毛病,都是大人沒有及時教育引導才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足之處,並在孩子改正的過程中,給予他耐心和陪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