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德意识体现在一些生活的小事情上,平时父母要多告诉孩子一些生活常识,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孩子年龄大了一点之后就会懂得,做对的事情,往往都是遵守社会公德,做错的事情就是有悖于社会公德的。如果家长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丢弃垃圾,插队不排队,出口就是脏话,那么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会有公德心,没有公德心,又哪来的社会责任感呢。

早晨,在上班等公交车的过程中,看见了一对母女,小女儿的年龄不大,大概有六七岁的样子。在公交站台上有一个易拉罐,小女孩好奇的把易拉罐一脚踢开,她的妈妈听见易拉罐的声音,对孩子说:“不要乱踢,如果你踢到别人的脚下踩到会摔倒的。”然后妈妈就把易拉罐捡起来,扔到了垃圾桶里。


过了一会儿,公交车进站了,小孩子心很急,拽着妈妈就想往前冲。

妈妈对她的孩子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排队吗?因为排队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规则,正是保护像你这样的小孩儿,如果大家都不排队,硬往公交车上挤的话,你的年龄是最小的,你永远挤不过那些大人。”


看见妈妈的行为,听见妈妈对这个孩子说的这些话。可以想象她的孩子长大以后肯定会是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公民。

遵守社会公德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良好素质之一。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公德心的意义就越明显。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上的每个公民,是不是都自觉遵守公德意识。这里讲的公民是包括未成年孩子在内的。


要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父母的行为举止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绝对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公德意识的培养。

首先,父母们要身体力行,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陶行知先生说过,教人先教己。《三字经》里也讲,养不教父之过。绝大多数缺少公德意识的孩子,其根本原因都是家长的教育不到位,诸多言行不良的孩子都是小的时候,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造成的。如果家长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丢弃垃圾,插队不排队,出口就是脏话,那么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会有公德心,没有公德心,又哪来的社会责任感呢?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反复强化孩子的公德意识。公德意识体现在一些生活的小事情上,平时父母要多告诉孩子一些生活常识,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孩子年龄大了一点之后就会懂得,做对的事情,往往都是遵守社会公德,做错的事情就是有悖于社会公德的。

最后,不提倡孩子对所有的社会不良行为都做出见义勇为的举动,但是父母和孩子面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时候,一定要在交流过程中,向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对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虽然不能身体力行的去相助,但是一定也要孩子在内心中表明立场态度。如果家长对损害社会公德的行为现象都不明确态度,那么孩子的价值观又如何从思想深处得到确立呢?


社会的公德意识小到能影响一个家庭的和睦,大到决定社会文明层次的高低。良好的社会工作环境是需要每个人去维护的,不然的话社会环境会越来越差,那么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个成年人,每一个小孩都会遭受到利益侵害,到那个时候我们也就只能是抱怨世风日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