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德意識體現在一些生活的小事情上,平時父母要多告訴孩子一些生活常識,讓他們從小就知道哪些行爲是對的,哪些行爲是錯的,孩子年齡大了一點之後就會懂得,做對的事情,往往都是遵守社會公德,做錯的事情就是有悖於社會公德的。如果家長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丟棄垃圾,插隊不排隊,出口就是髒話,那麼他們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會有公德心,沒有公德心,又哪來的社會責任感呢。

早晨,在上班等公交車的過程中,看見了一對母女,小女兒的年齡不大,大概有六七歲的樣子。在公交站臺上有一個易拉罐,小女孩好奇的把易拉罐一腳踢開,她的媽媽聽見易拉罐的聲音,對孩子說:“不要亂踢,如果你踢到別人的腳下踩到會摔倒的。”然後媽媽就把易拉罐撿起來,扔到了垃圾桶裏。


過了一會兒,公交車進站了,小孩子心很急,拽着媽媽就想往前衝。

媽媽對她的孩子說:“你知道我們爲什麼排隊嗎?因爲排隊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規則,正是保護像你這樣的小孩兒,如果大家都不排隊,硬往公交車上擠的話,你的年齡是最小的,你永遠擠不過那些大人。”


看見媽媽的行爲,聽見媽媽對這個孩子說的這些話。可以想象她的孩子長大以後肯定會是一個遵守社會公德的好公民。

遵守社會公德已經成爲現代人必備的良好素質之一。社會發展程度越高,公德心的意義就越明顯。一個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高低,取決於社會上的每個公民,是不是都自覺遵守公德意識。這裏講的公民是包括未成年孩子在內的。


要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識,父母的行爲舉止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公共場合絕對不能忽視對孩子的公德意識的培養。

首先,父母們要身體力行,爲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樣。陶行知先生說過,教人先教己。《三字經》裏也講,養不教父之過。絕大多數缺少公德意識的孩子,其根本原因都是家長的教育不到位,諸多言行不良的孩子都是小的時候,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造成的。如果家長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丟棄垃圾,插隊不排隊,出口就是髒話,那麼他們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會有公德心,沒有公德心,又哪來的社會責任感呢?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反覆強化孩子的公德意識。公德意識體現在一些生活的小事情上,平時父母要多告訴孩子一些生活常識,讓他們從小就知道哪些行爲是對的,哪些行爲是錯的,孩子年齡大了一點之後就會懂得,做對的事情,往往都是遵守社會公德,做錯的事情就是有悖於社會公德的。

最後,不提倡孩子對所有的社會不良行爲都做出見義勇爲的舉動,但是父母和孩子面對不良社會現象的時候,一定要在交流過程中,向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場。對侵害他人利益的行爲,雖然不能身體力行的去相助,但是一定也要孩子在內心中表明立場態度。如果家長對損害社會公德的行爲現象都不明確態度,那麼孩子的價值觀又如何從思想深處得到確立呢?


社會的公德意識小到能影響一個家庭的和睦,大到決定社會文明層次的高低。良好的社會工作環境是需要每個人去維護的,不然的話社會環境會越來越差,那麼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每個成年人,每一個小孩都會遭受到利益侵害,到那個時候我們也就只能是抱怨世風日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