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邋遢,鎮壓真邋遢,邋遢大王就是他,小邋遢。”

小時候,媽媽最喜歡對我唱這首歌,但是無論她怎麼唱也沒把我邋遢的毛病糾正過來。其實也談不上邋遢,就是東西喜歡亂放而已。但是上學的時候,心裏還是非常羨慕那些能一直保持桌面整潔的同學的。

說好聽點,我這樣叫有生活氣息,但是說不好聽一點就是邋遢。

孩子的邋遢需要從小教育,做家長的一定要注意,這不僅能夠讓孩子注意自己的形象,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做事有條理。

美國就業機構做過一項實驗,他們選取了一部分儀態整潔但學歷平平,和一部分學歷豐富卻不修邊幅的人同時進行面試。

結果顯示:儀態整潔但學歷平平的錄取率要比學歷豐富卻不修邊幅的人高出30%。

想讓孩子改掉邋里邋遢的毛病,首先就要讓孩子明白“邋遢”的壞處。爸媽可以通過相關繪本、故事、書籍、節目等。

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帶孩子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等,對孩子進行“衛生教育”,讓孩子知道“不講衛生”除了會拉低自己給人的“印象分”,更會給環境和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很多時候,邋遢的爸媽養不出精緻的孩子。精緻的爸媽也養不出邋遢的孩子。如果爸媽及周圍的人缺乏衛生知識,衛生意識淡漠,那麼孩子也會有學有樣,也會很邋遢。

收納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習慣。現階段不必強制要求,但可以開始建立孩子整理物品的意識。寶寶就像一張白紙,家庭“教育”及“環境”決定這張白紙上的顏色與圖案

收納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習慣。現階段不必強制要求,但可以開始建立孩子整理物品的意識。寶寶就像一張白紙,家庭“教育”及“環境”決定這張白紙上的顏色與圖案。

爸媽除了要比以往更加註意自己的衛生外,還可以在做家務時邀請孩子來幫忙,如洗碗、擦桌、洗自己的襪子等,並在孩子完成任務後具體地誇獎、讚美孩子,讓孩子在“打掃衛生”中獲得成就感。

教會孩子做事有條理的時候,我們也在慢慢成長,和孩子一起將家裏打掃的乾乾淨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自己成長的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