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消費者在疑惑馬自達CX-30爲什麼不叫CX-3時,海外消費者也在奇怪CX-30爲什麼不叫CX-4。一個看似簡單的全新命名體系背後,恰恰是馬自達當下體系之中微妙的糾結。

馬自達的產品命名,一向是用數字代表產品級別劃分,有很強的規律性。但是全新上市的CX-30打破了這種規律。拋開對產品本身的評價,本文嘗試通過對幾個問題的回答,解讀馬自達CX-30新命名背後的產品策略。

爲什麼叫CX-30?

回答馬自達CX-30的命名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馬自達SUV產品線在全球市場的佈局。

在CX-30沒有面世之前,馬自達SUV產品在中國市場有CX-4、CX-5與CX-8,在美國市場有CX-3、CX-5與CX-9,在日本本土有CX-3、CX-5與CX-8,在歐洲市場則有CX-3與CX-5。

大多中國消費者對CX-3不熟悉,但它與CX-30沒有直接關係,兩者之間存在級別差異。CX-3基於馬自達2開發,是一臺小型SUV。而儘管長安馬自達官方稿件裏將CX-30定義爲“中高端小型SUV”,實際上CX-30與馬自達3共享平臺,是一臺正經的緊湊型SUV。

在海外消費者看來,介於小型SUV CX-3與緊湊型SUV CX-5之間的CX-30,理所應當被命名爲CX-4。但作爲僅在中國市場銷售的CX-4,已經用掉了這個名頭。馬自達爲了保證車型全球市場命名的統一,於是就有了CX-30這個名字。

這種命名策略,儘管可能會讓對海外市場消費者對CX-30的定位產生疑惑,但在國內,因爲此前僅有進口的CX-3並不爲消費者熟知,反而給CX-30提供了空間。

這也是長安馬自達將CX-30刻意強調爲小型SUV的主要原因,就是要以大打小,在沒有CX-3的前提下,突出CX-30的差異化。

爲什麼要有CX-30?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很簡單,因爲能賺錢。

在近幾年的汽車市場,賺錢太難,做活一個項目已經非常不易。相比於轎車,SUV具有更高的單車溢價能力,能用更少的量實現盈虧平衡。而且消費者願意爲SUV買單,SUV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穩步提升。投資SUV,不僅容易做活,還能賺錢,是相對穩妥的產品策略。

但這樣的答案又不能讓人充分信服。

如果靠SUV賺錢真的這麼容易,馬自達大可將中國市場的CX-4帶到海外,將海外市場的CX-3引進中國。這樣既沒有車型命名的煩惱,也能省下大筆投資費用。

所以,這件事還得再琢磨。由於CX-30是一臺全球車型,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需要站在全球市場的視角去分析。

1. 爲什麼馬自達不將CX-3引入中國?

CX-3是一臺小型SUV,其溢價能力不如緊湊型SUV。而且在“以大爲美”的中國市場,小型SUV並不喫香。根據乘聯會的數據,小型SUV市場規模約爲200萬輛,市場份額約爲9%。近兩年,小型SUV的銷量跌速均超過乘用車市場大盤。

而緊湊型SUV卻是有着600萬輛的市場規模,在整體車市趨冷的大環境下,緊湊型SUV雖然也有下滑,但仍比大盤表現要好,甚至隱隱有超越緊湊型轎車、成爲第一大細分市場的趨勢。

此外,CX-3的原生車型——馬自達2在2012年告別中國市場,其所屬的D平臺也沒有共線車型。若將CX-3重新引入中國,重建D平臺又是另一件費錢費力之事,遠沒有將基於馬自達3的CX-30導入更有性價比。

略遜一籌的盈利能力、有限的細分市場容量、重建平臺的鉅額投資,是長安馬自達引入CX-30而非CX-3的核心原因。

2. 爲什麼馬自達不將CX-4全球投放?

CX-4與CX-5同出一個平臺,理論上講,能生產CX-5的地方,就能生產CX-4。但在中國市場以外,馬自達並沒有投放CX-4,這還是與市場需求相關。

衆所周知,在歐洲與日本,小型車更受消費者喜愛。整個歐洲市場,緊湊型SUV年銷量約爲200萬輛,而日本緊湊型SUV市場容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對於歐日市場,馬自達佈局一臺CX-5,已經足夠滿足需求。

北美,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緊湊型SUV市場,年銷量約爲400萬輛。而且,北美市場是馬自達全球銷量最大的區域,2019財年的銷量貢獻率爲27%。北美市場的重要性,使得馬自達在佈局產品型譜時對北美有所偏向。而習慣了皮卡與大尺寸SUV的北美消費者,對於CX-4這類車高偏低的跨界SUV很難產生興趣。

整合全球市場的需求,馬自達放棄了將CX-3和CX-4全球化的方案,而是重新開發了一臺比CX-5尺寸略小、比CX-3尺寸略大的緊湊型SUV——CX-30。對於中國與北美,巨大的市場基盤,能容納且需要同一品牌推出多款緊湊型SUV。對於歐洲與日本,CX-30卻顯得有些多餘,但馬自達自有打算。

根據2019年財報,在2020~2025年,馬自達將提高旗下產品的整體價格,並拉大價格帶寬。作爲售價最低的SUV車型,CX-3大概率會被CX-30取代。專業市場調查公司IHS Markit稱,馬自達北美工廠生產的CX-3將在2023年停產。處於小型SUV與緊湊型SUV交叉地帶的CX-30,能同時吸引到兩個級別的潛在消費者。

在研究CX-30的競爭力之前,需要判斷下CX-30是否會造成馬自達體系下的內部競爭,主要是CX-30與CX-4的定位關係。

CX-30全系搭載2.0L發動機,指導價爲12.99-17.19萬元。CX-4搭載2.0L、2.5L兩種自吸發動機,2.0L車型指導價爲14.88-17.88萬元。粗看過去,CX-30與CX-4的2.0L車型似乎存在大面積的價格重疊。

但一般來講,低配車型引流量,高配車型撐定位,這兩個車款在整個車系的佔比通常不大。如此一來,CX-30指導價主力區間落在13.99-15.89萬元,CX-4 2.0L指導價主力區間爲15.28-16.98萬元。從廠商產品策略來看,CX-30與CX-4並不存在明顯的定位重疊。

CX-30車長約4.4米,尺寸在小型SUV與常規緊湊型SUV之間。符合這一定位的合資產品,主要是大衆探歌/途嶽、豐田C-HR/奕澤、日產逍客等。但是,這個市場在近兩年的培育下,已經形成了逍客、探歌、途嶽均分主流市場,C-HR、奕澤在個性化市場站穩腳跟,其它車型逐步邊緣化的局面。CX-30進入這個市場,從產品定位上看,與之最接近的車型,應當是大衆探歌。

但脫離開枯燥的產品參數,魂動2.0的設計語言、人馬合一的操控調校,纔是馬自達CX-30區別於競品的核心能力。

在配置層面,馬自達CX-30擁有豐富的標配項,且大多戳中消費者的高感知區域:LED遠近光燈、7個安全氣囊加倒車影像、無鑰匙啓動、7英寸液晶儀表盤配合8.8英寸液晶中控屏、適配蘋果CarPlay和百度CarLife。

此外,CX-30的定價策略也值得玩味,其指導價在一線合資車型之下,又高於二線合資車型。微妙的價格差異,折射出馬自達對自身品牌力的認知。這個定價也使得CX-30能在終端小幅讓價的情況下,性價比依然不輸大打折扣的競品。

那麼,CX-30的目標用戶是誰呢?處於事業起步階段的年輕用戶是大多數人能想到的,但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龐大用戶羣體——女性用戶。

女性用戶往往掌握着家中的“財政權”和購車“拍板權”,雖然未必很懂車,但是在被高顏值吸引而選購後,在用車過程中又逐漸被“愉悅”的駕駛感受所打動而愛上一部“好看、好開、好玩”的車。事實上,在馬自達的用戶中,這也是相當有代表性的一類人羣。

寫在最後

這個時代,沒有幾家車企在堅持打造有駕駛樂趣的車,馬自達是其中之一。不與世俗同流,也許拖累了馬自達的業績,卻也成就了馬自達特有的品牌調性。

放棄CX-3、CX-4的全球化推廣,開發出CX-30這款全新車型,看似浪費資源的產品策略,背後是馬自達對全球市場需求的考量。CX-3的停產計劃,也表明馬自達在對有限資源進行合理取捨。

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又要佔領份額、又要利潤、又不想失去品牌調性,所以馬自達必須要能切入一個能走量、能盈利的細分市場。所以CX-30這樣一個略顯糾結的命名之下,反而可能是馬自達在當下尋求增量的最佳之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