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小時候把心愛的玩具弄壞了,開始大哭起來,父母只會安慰說:弄壞了也沒關係呀,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我們與孩子保持愛的連接,不僅僅是爲了讓父母和孩子之間更加了解彼此,認同彼此,更重要的是爲孩子打開一扇通向內心和通向世界的一扇窗。

在《小別離》這部電視劇中,“爸爸,你總說,都是爲你好,我不想聽!”張子楓飾演的方朵兒這樣給爸爸方圓(黃磊飾)寫道,對媽媽童文潔(海清飾)則說得更爲直接“就知道分數!”激烈的反抗源於對她的“三不許”:不許養狗、不許追星、不許早戀。這個家庭幾乎每天都是雞飛狗跳,父母不斷給孩子施加學習的壓力,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和父母做對,最終搞得兩敗俱傷,孩子與父母疏離,親子關係也不斷惡化。

父母都是爲孩子好,可孩子卻覺得這好成了生活的負擔。

爲什麼呢?因爲父母的這種好,大多是一廂情願,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1、你給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孩子小時候把心愛的玩具弄壞了,開始大哭起來,父母只會安慰說:弄壞了也沒關係呀,媽媽再給你買一個。

可孩子仍然大哭不止,真正讓他傷心的是手裏的這個玩具壞了,他不能再繼續玩這個玩具了。他需要的不是一個新的玩具,而是媽媽的一個擁抱,是媽媽對他失去心愛的玩具的這種感覺的認同。

孩子沒考好,回到家後被媽媽劈頭蓋臉地罵一通,附帶說自己爲這個家庭付出了多少。大部分情況下,孩子只會覺得很煩。

孩子沒考好,實際上他心裏也是很難過,很害怕的。終於鼓起勇氣進了家門,卻在心理上又被擋了回去。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擁抱,跟孩子說:你沒考好,媽媽知道你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原因。

給孩子真正需要的,纔是真正的愛。

2、怎樣與孩子保持愛的連接?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對愛的定義是這樣的:愛首先是一種自我完善,不是單方面的犧牲也不是單方面的索取,愛是既關注對方的需要,也關注自己的需要。

當我們雙方的需求都得到滿足,當我們共同成長,連接就發生了,愛開始流動起來,夫妻之間如此,父母和子女也不例外。

所以,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或者與同學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當下的情緒,儘可能地去感知孩子的感受,去傾聽孩子,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然後去認同孩子的感覺,而不是評價孩子的狀態。

當你去接納、傾聽、認同的時候,你與孩子的連接就開始建立起來了,連接建立起來,愛才能流動。孩子才能信任你,跟你傾訴,哪怕只是回你一個擁抱,這個擁抱向你證明了,你就是他的安全基地。

3、爲什麼要與孩子保持愛的連接?

個體心理學家鼻祖阿德勒的認爲:人最根本的需求是歸屬感和價值感,歸屬感來自我們和孩子的連接,價值感來自他們和世界的連接。

近年來,心理學家對歸屬感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缺乏歸屬感的人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業餘生活單調,缺乏興趣愛好。

我們與孩子保持愛的連接,不僅僅是爲了讓父母和孩子之間更加了解彼此,認同彼此,更重要的是爲孩子打開一扇通向內心和通向世界的一扇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