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終,雙發籤訂《廣州和約》,其中清政府賠款600萬銀元,裏面的三分之一是由十三行承擔的,而伍秉鑑更是承擔了110萬。伍秉鑑代表的廣東十三行讓有些人分外眼紅,這也間接導致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上一個千年中,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中國有6人上榜,他們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劉瑾、宋子文和伍秉鑑。
伍秉鑑的名字這才被大衆認識。他曾經以2600萬兩白銀的資產位列世界首富,要知道當時的美國,最富有的人不過700萬兩白銀。
但提起清代富商,恐怕人們更多的印象是胡雪巖、盛懷宣,伍秉鑑的名字爲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呢?

伍秉鑑祖籍福建,其先祖在康熙初年定居廣州經商。
當時朝廷放寬了海禁政策,來華從事貿易的外國人日益增多,伍家人因此順勢而起。
1686年,廣東地方政府徵集“身家殷實”之人,只要每年向朝廷繳納一定白銀,就可以作爲“官商”包攬對外貿易。

伍秉鑑的父親伍國瑩抓住這個機會,創辦了怡和行,併爲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
伍國瑩的怡和行和其他商行與廣東政府簽訂了協議,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
1757年,乾隆又下令閉關鎖國,但廣州卻作爲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被保留下來,這讓廣州十三行的商人賺的盆滿鉢滿。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據說當年發生過一場大火,“洋銀熔入水溝,長至一二里”,正是十三行如日中天的一幅畫面。
1801年,32歲的伍秉鑑接管了怡和行,正是他,讓怡和行揚名天下。

伍秉鑑是個爲經商而生的人,說起他的成功學,有3點不得不提。
第一,不怕喫虧
當時的商品交易沒有白紙黑字,完全憑口頭約定,這就考驗一個人的“信”。
有一次外國商號運來一批有問題的棉花,所有人都不願接收,唯有伍秉鑑自虧1萬多買下陳貨。
還有一次,美國商人因經營不善,欠了伍秉鑑7.2萬銀元無力償還,也不敢返回離開多年的故鄉。伍秉鑑知道後,當着他的面撕毀了借據,讓他放心回國。

在外人看來,伍秉鑑有些曲意逢迎。但事實上,伍秉鑑有他自己的“賬本”,每次和外國人做生意,最後的“結賬單”幾乎差不了分毫。
伍秉鑑不是單純的“傻”,而是以誠信和慷慨換取彼此信賴的關係。
第二,善於維繫商業關係
對內,伍秉鑑注重籠絡其他商行,常常利用自己的資源,支持商行的共同發展。他經常把商行的“獨家利潤”,按比例分給全體商行。

但伍秉鑑也不是沒有索取,他也向同行發放“助業貸款”,以至於很多小商行都依附於伍秉鑑。
對外,伍秉鑑注重與外商大客戶保持緊密聯繫,比如當時最終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就是他的大客戶。
正因爲他對內恩威並施且舉足輕重,對外又有最好的貿易資源,這讓他的怡和行成爲了廣州十三行的“總商”。

第三,目光長遠,建立跨領域財團
伍秉鑑的生意不僅僅是對外貿易,在國內他更是個房地產商、茶商和租賃商。
在國外,他在美國搞鐵路投資、證券交易和保險,在洋商中他還是信譽極好的“貸款銀行”,可見伍秉鑑足以稱得上商業大亨。

伍秉鑑代表的廣東十三行讓有些人分外眼紅,這也間接導致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根源,是他們不滿十三行的貿易壟斷,想要用“他們的方式”與中國通商。
面對戰爭,伍秉鑑內心是極度恐慌的,據說他聽聞這個消息,“嚇得腿都軟了”。
但是爲了祖國和十三行的利益,他還是站了出來。

伍秉鑑與其他商行不但爲戰爭修築了讓英國軍艦無計可施的防禦工程,更爲清政府捐資對抗外敵。
但即便如此,面對洋人的火炮和清政府自身的衰敗,清軍全線潰敗。
最終,雙發籤訂《廣州和約》,其中清政府賠款600萬銀元,裏面的三分之一是由十三行承擔的,而伍秉鑑更是承擔了110萬。

但賠款顯然助長了英國人的氣焰,他們又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
條約中1470萬兩白銀,清政府的國庫纔有不到700萬兩,無奈十三行又陪進去300多萬兩,伍家又是以100萬兩首當其衝,爲此伍秉鑑被賞賜了三品頂戴。
但是,《南京條約》不僅僅是賠款的問題,它直接衝擊十三行的貿易特權。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經過13年的垂死掙扎,1856年,170年曆史的廣東商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化爲灰燼。

有人說,區區200萬兩白銀,對於伍秉鑑2600萬相比,實在算不上什麼,何況沒了十三行,單憑他在海外的生意足以讓他們榮華富貴。
但是,比起十三行的沒落,伍秉鑑更在意這個生養他的祖國。
面對晚晴頹敗的制度,伍秉鑑早已對它失去了信心,1843年,74歲的伍秉鑑帶着遺憾悄然病逝。
隨着他一起埋葬的,是一個純粹商人對清政府既愛又恨的失望。

比起紅頂商人胡雪巖,他也有三品頂戴、也爲清朝捐資納銀,但爲何沒有胡雪巖名氣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