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专家仔细对比发现,微山县送葬图中的''建鼓图''并不具备这两个特点,首先其''鼓''不是椭圆形而是长方形,旁边也不见羽葆迎风飘扬。在山东省微山县沟南村出土了一块画像石,专家分析,上面刻的是一幅送葬图,图中不仅出现了孔子见老子的情景,还出现了远古时期一物,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齐鲁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盛产石灰石,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发明了画像石墓,它是汉代厚葬之风在齐鲁地区的缩影;指的是,人们将生前景象雕刻在石头上,并将其带入墓葬;画像石墓是雕刻、绘画艺术为葬丧习俗服务的产物;在山东省微山县沟南村出土了一块画像石,专家分析,上面刻的是一幅送葬图,图中不仅出现了孔子见老子的情景,还出现了远古时期一物,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是什么呢?汉代送葬图又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1982年6月,山东省考古队在微山县沟南村发掘出一块刻有送葬图的汉代画像石;清晰刻画了当时送葬的情景,这在考古史上极为罕见;为我们研究汉代齐鲁地区的葬俗以及风土人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送葬画像分为三格:左格是孔子见老子图;这是人去世之后见到先人的思想,在今天也非常常见,很容易理解;中格中间刻四轮丧车,车身较长,顶施篷盖,车前设舆,''舆''为象形字,指的是车厢一样,车中可以乘人的部分;车中部竖一柱,穿一璧形物,上施华盖。

送葬车称为柩车,又称灵车和輓车,是送葬载柩之车;汉代社会使用的丧车是輀车;据《说文解字》解释:''车部''云''輀,丧车也'';《释名·释丧制》对輀车的形制有详细描述:''舆棺之车曰輀。輀,耳也,县于左右前后……其盖曰柳,柳,聚也,亦其形偻也……亦曰鳖甲,似鳖甲然也……''除此之外,家境贫穷者、身份低者和薄葬者则以牛车载棺。

送葬车的车棚前后部各竖一柱,施羽葆;''羽葆''意思为古时葬礼仪仗的一种,以鸟的羽毛像盖子一样聚于长柄的一头;车前十三人,分三层:下层五人双臂前伸,双手共挽肩上绳索,引车前行;中层四人也持绋引车,其中一人举幡状物;上层二人向右行走,前有一人伏地跪拜,身侧置一棍状物;车后有八人随车行进。
专家注意到,送葬车前后的柱子旁各有一个长方形的物体,上有扇面;很多学者认为它是古代山东地区送葬队伍中常见的''建鼓'';就类似于今天的乐队;山东汉画像石中''建鼓''有二人执桴一边跳舞一边击鼓;而鼓的形状一般是中间凸出,两端稍尖,呈椭圆形;而且架竿上有羽葆迎风飘扬;所有''建鼓''图都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鼓''呈椭圆形;二是有羽葆迎风飘扬。

然而专家仔细对比发现,微山县送葬图中的''建鼓图''并不具备这两个特点,首先其''鼓''不是椭圆形而是长方形,旁边也不见羽葆迎风飘扬;这样说来,图中表达的又是什么呢?专家查阅史料,经过很长时间分析之后发现,它是来自远古时期的一种棺饰—— 翣;这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因为以前只是有文字记载,但从未出现过如此清晰的画像。

史料记载,''翣''最早出现于商朝,以木为框,以羽、布或席制作;据《说文通训定声·谦部·世本》:'''武王作翣,以木为匡,广三尺,高二尺四寸,衣以画布,柄长五尺,形如羽扇;'' 古代人们以死后行''墙翣''之礼为荣,《后汉书·赵咨传》曰:''以墙翣之饰''。
从以上史料记载中,专家发现,类似''建鼓''的物体解释为''翣''更为合理;确切的说,此物顶端类似扇面的物体为翣面,下端的璧形物和长方形物或为翣柄的装饰物,或为翣的其他部件;图中丧礼使用了两翣,反映的应为士阶层的丧礼。
【参考资料:《考古》《后汉书·赵咨传》《释名·释丧制》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