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年葛洪,选择了洪川龙潭山砌灶炼丹,并行医传道。期间,旌德之地第一次吸引葛洪到了黄山脚下的小山村,那是因为窦子明炼丹成仙的故事。

方光华

第725期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砚文化。砚的兴起大约在战国、秦汉间。

上古之人,书契作字,使用毛笔濡墨,必然会使用到类似的研墨器材。东汉李尤《墨研铭》中说:“书契既造,研墨乃陈,烟石附笔,以流以申。”所以,同是汉代的刘熙在《释名》中这样说“砚”,“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许慎《说文解字》上的注解是“石滑也,从石,见声。”清人段玉裁注释为:“谓石性滑利也……石滑不涩。今人研墨者淤曰砚,其引申之义也。”“亦谓以石磨物曰研也。”

古时之“研”,通假于砚。

在漫长的砚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可计数的砚种,唐代见之经传的砚就有120多种。如果再加上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总数多达300余种。它们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不同地域,同样为记载、传承和延续中华文明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宣州史称“宣邑”。宣州“一府六县”,领宣城、泾县、南陵、宁国、旌德、太平,自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至民国元年933年。

秦代以后,宣州在历史上一直是军事要地、江南奥壤、上州望郡、文化名邦、山水胜境,产生了很多的历史名产和文化派别,而且多以“宣城”和“宣州”名称。前者有宣城派、宣城体、宣城数学派、宣城画派、宣城诗派等;后者有宣州诗人群、宣州地毯、宣州窑、宣纸、宣笔、宣木瓜、宣黄连、宣石砚等。“宣”既是州府治所之名,又有“显耀”的意思,因此用“宣”命名名产和派别恰当且达意。

在中国,以事物发源地命名的情况非常普遍,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如红山文化、龙尾砚、徽剧、和田玉、普洱茶、茅台酒等。

龙尾砚,因产自婺源县龙尾山而得名。以后又以所在的县和州冠名,有婺源砚、歙州砚之称。

宣石砚或称宣砚,顾名思义,因产自于宣州而得名。其石质结构为板页岩层状,黑色,质地细腻。

2014年5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旌德县政府颁发了“中国宣砚之乡”属地保护铭碑,标志着产于旌德县白地镇洪川龙潭山的宣砚有了国家层面的一张身份证。另一层意义上说,宣砚的恢复生产,为宣城“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填补了砚之空白。

宣砚矿石

《旌德县志》载:“矿点位于白地镇洪川村,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8°19′27″,北纬30°11′11″。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荷塘组、杨柳岗组、华严寺组、西阳山组及奥陶系印渚埠组、宁国组、胡乐组、黄泥岗组、新岭组等,分青黑色含炭泥质绢云板岩和青黑色斑点状泥质板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石英、钠长石、绿泥石和少量磁黄铁矿、石榴子石等,适合于雕刻制砚。矿点发现有古代采砚石老坑,老坑砚石经鉴定为古宣州石砚砚材。”

因天灾人祸诸因,历史上宣砚生产时断时续,使得宣砚史扑朔迷离。不过,宣砚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均神光闪现,背影清晰,不容后人忽视。

葛洪始创宣砚

论及宣砚的起源,绕不开一个历史人物——葛洪。相传第一方宣州石砚为葛洪所创。

要说葛洪与宣州石砚的渊源,有必要对其身世作些必要的交待。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人。生活于西晋与东晋相交之时。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炼丹学和道教神学的奠基人。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葛洪家族,是魏晋时期丹阳郡百年官宦世家。祖父葛奚是三国东吴重臣,历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庐陵太守、吏部尚书、辅吴将军,封吴寿县侯。父亲葛悌,东吴要员,历任会稽太守、郎中、太中大夫、大中正、肥乡令、邵陵太守。在肥乡令上为官清廉,“秋毫之赠,不入于门。纸笔之用,皆出于私财”,把隶属于司州广平郡的肥乡县治理成全司州两个郡一百个县中最好的地方。

出身名门望族的葛洪,幼年生活比较顺利,“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13岁时父亲去世,这个清廉的官吏家庭积蓄不丰,使葛洪感到饥寒之虑。早年娇生惯养的葛洪,也得起早带晚到田野参加劳动。家庭的变故对葛洪读书入仕的愿望给予了沉重打击,他不得不靠砍柴卖柴以换取纸笔,甚至在田间地头以树枝代笔练习写字。然而,就是这树枝让葛洪练就了一笔好字。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评价说:“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葛洪从祖父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学道,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为葛仙公,以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葛洪16岁时机缘所至,师从儒、道大师郑隐,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兼学百家,习武强体的葛洪虽曾有过扬威沙场的经历,但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其一生影响很大。功成不居,无意仕途成了葛洪的人生选择。

30多岁时葛洪结束了扶南之行,回到朝堂之上,做些经世治国之事。除继续著书并于35岁完成《抱朴子》70篇写作外,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朝廷与当时的隐逸之士取得联系,配合官方劝导隐逸之士离开山野,回归村落城镇,过上安稳的清修日子,或劝有才干者出仕任职,为朝廷服务。葛洪常年累月地奔走于穷山僻野,足迹东至江浙,西至川陕,北上鲁冀,南下两广,计12省一百多个郡县。期间,旌德之地第一次吸引葛洪到了黄山脚下的小山村,那是因为窦子明炼丹成仙的故事。

西晋太康年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寄居江左。相传沛人窦子明因避乱出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一带,后就任陵阳主簿,因愤世嫉俗,不久弃官,与妻费氏及一对幼女来栖真山采药炼丹。他们住在山顶石窟中,旁辟晒药坪,砌有炼丹灶。窦子明每天披星戴月,在山崖涧边挖掘草药。回家后,唤妻女用水洗净,在晒药坪上晒干,放进药臼里捣烂,用丹井之水冲浸拌匀,溶成药汤,燃麒麟松枝煮药炼丹。日久天长,炼得满山云雾升腾。不知炼了多少时日,终于炼成了仙丹。

一天,山顶瑞气浮动,空中祥云飘拂,有一青凫翩然而降,驮上窦子明及其妻女,乘着瑞气,从山顶飘摇上升,飞入县城东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窦子明和妻女入山后,垦山辟地,饲鸡养犬,耕樵度日。他们看到山下有很多贫病交加的穷人,十分怜悯,乃终年累月攀崖跨涧,为贫病之人采药送药。忽一日。子明在山溪边寻药,遇一白发隐者,遂相与为友,后一道羽化升天。不日,其二女亦一个抱鸡,一个携犬,骑青凫升天。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葛洪访隐旌德第一站,并不是石凫山,而是黄山脚下那个山林密布,盛产炭色岩石的小山村。那个清幽的小山村给葛洪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使之成为晚年炼丹的首选之地。

晚年葛洪,选择了洪川龙潭山砌灶炼丹,并行医传道。在幽竹岭取石炼丹中,发现龙潭溪中的石头,石质细腻,墨色如玉,便尝试着将其斫成砚台,加水研墨,滑利濡润,十分可人。葛洪对石砚喜爱如宝,不仅用其著书立说,还将砚石向更多的读书人介绍推广。

龙潭水坑

葛洪在洪川炼丹行医,修道著书,晚年大量著作就在龙潭山幽林流泉间写就。龙潭山上“稚川丹灶”遗址尚存。葛洪最终卜居与旌德为邻的宁国罗湾。明嘉靖四十五年《宁西葛氏家乘》记:“公遂退丘壑,卜居罗湾居焉。夫人邵氏鲍氏,合葬万福柳山狮形。”

因为葛洪在当地救治百姓,居住在那里的芮氏、吕氏后人为纪念葛仙,就以其名呼村称河,故有洪川村、洪溪河、洪源塔之名。

葛洪生活的时代,正值早期砚时期,优质砚石的发现,在当时为磨墨苦恼的文人圈中一定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当地的石匠们自然会利用幽竹岭龙潭山上的石头制砚,通过连接徽州府、宣州府和安庆府的徽宣、徽青古道向山外传播。

制作:童达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