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要引導孩子做某件事情,物質獎勵能很好地促使孩子入門,但如果一直用物質獎勵作爲誘餌,會對孩子的人生非常不利。物質獎勵雖好,但要慎用。

案例:

媽媽和兒子小陳喫完飯,就吩咐小陳:“小陳,你去把碗洗了,媽媽給你5塊錢”

小陳聽到後高興地答應了媽媽的要求趕忙去洗碗。

準備期末考試了,媽媽說:“小陳,這次期末考試你要是考進前5名,媽媽獎勵你500塊錢”

小陳聽後說:“哇,那我可要用功了”

晚上12點了,小陳還沒有睡覺,媽媽說到:“你現在乖乖睡覺,媽媽給你十元錢。”

有一天媽媽生病躺牀上,想喝水便叫來小陳:“幫媽媽倒杯熱水吧”

小陳:“可以是可以,但要給我5塊錢”

媽媽聽到小陳的話後很是傷心,自己的孩子現在把一切行爲和關係都和金錢掛鉤了。

小陳的同學還特別羨慕小陳,說小陳可有錢了,幫媽媽洗碗有錢,倒垃圾有錢,考試進步也有錢。

用金錢來衡量孩子所做的行爲,用利益對孩子威逼利誘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孩子不懂得爲你分擔,你讓他做任何事情他都會跟錢扯上關係,事事向金錢看齊,用金錢衡量一切,金錢至上。試想,一個小小的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是是金錢,這是多麼可悲可怕的事情。

家長們注意了,有些事可以獎勵孩子,但是有些事不能隨意獎勵孩子的。

1、孩子自己的事,比如收拾玩具完成作業等,這是孩子自己的事。

2、爲愛而做的事,比如孩子收個衣服或者扔個垃圾之類的家務媽媽不要獎勵。因爲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應該參與做家務,不管孩子多大,都是這個家庭中的一份子,要讓孩子知道他有責任有義務做家務,知道父母的辛苦,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孩子亦然。

金錢對孩子來說有這麼多弊端,那我們是不是不應該讓孩子接觸金錢呢,那麼你又錯了。孩子總是要接觸社會的,父母的財富觀念和理財方式也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所以在最初就樹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是非常重要的。

1、讓孩子知道錢從哪裏來

讓孩子知道錢是哪裏來的,不是大風颳來的,不是錢包裏本來就有的,而是需要爸爸媽媽工作換來的,想得到更多的錢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讓孩子知道獲得金錢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才能讓孩子懂得珍惜減少浪費。

2、取之有道

一定要跟孩子明確,錢雖然能買來很多我們想要的東西,但是一定要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來獲得,不能投機取巧,不走歪門邪路,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只有付出纔能有回報。

3、用之有度

讓孩子瞭解,金錢的消費是有計劃的,平時日常生活哪裏需要錢,需要多少錢?哪些是必要消費,哪些是次要消費,讓孩子學會思考和計劃,才能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4、父母千萬別在孩子面前哭窮

父母哭窮,會給孩子帶來自卑感和匱乏感,容易讓孩子陷入對貧困的恐懼當中,對孩子內心的傷害很大,它會一直伴隨孩子成長,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你家有家務報酬制度嗎?你的金錢觀是怎樣的呢?你又是如何幫助孩子樹立他的金錢觀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說出你們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