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提升本外幣兌換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到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等方面,對金融支持大灣區建設提出了具體意見。內地與港澳金融業將能互補優勢,發揮協同效應,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爲中國最重要的金融樞紐。

  原標題:每經專訪衆安國際總裁許煒:粵港澳大灣區將成中國最重要金融樞紐

  每經記者 潘婷 每經編輯 易啓江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提升本外幣兌換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到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等方面,對金融支持大灣區建設提出了具體意見。

  此外,《意見》明確提出,擴大銀行、證券、保險業開放。在此背景下,內地和香港金融業發展無疑迎來了新機遇。

  隨着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的進一步深化,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佈局會迎來什麼樣的新變化?香港如何才能藉助大灣區的政策便利實現更高的發展水平?近日,帶着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採訪了衆安國際總裁許煒。

  值得一提的是,衆安國際由中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衆安保險於2017年12月在香港設立,旨在針對金融科技與保險科技範疇尋求海外市場的國際業務發展、合作與投資機遇。

  加深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

  NBD:《意見》明確提出擴大銀行、證券、保險業開放,積極支持港澳銀行等金融機構拓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的發展空間。您認爲這對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開展業務有哪些積極意義?

  許煒:大灣區擁有超過7100萬人口的市場,而廣東省是內地最發達地區之一,消費者收入水平較高,且熟悉電子支付、互聯網保險等金融創新舉措,潛藏龐大商機。

  《意見》支持港澳金融機構在大灣區拓展業務,例如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對港澳金融業的未來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此外,作爲大灣區一員的深圳是全國科創中心,大量內地頂尖科技企業在深圳落戶。

  港澳金融機構在大灣區拓展業務,對其業務創新、科技研發與合作、吸納科技人才方面,都起到關鍵作用。

  NBD:隨着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的進一步深化,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佈局會迎來什麼樣的新變化?

  許煒:一方面,隨着內地金融服務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加深與港澳合作,其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將不斷提高,金融體系將愈趨成熟完善。

  另一方面,香港地區通過大灣區融入全國金融開放格局,將能更好發揮其連接內地與全球的樞紐角色,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內地與港澳金融業將能互補優勢,發揮協同效應,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爲中國最重要的金融樞紐。

  就大灣區內金融發展而言,內地加深與港澳金融合作,將促進區內金融市場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資金融通渠道變得更多元化,且能推動區內金融服務創新,最終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對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起到引領作用。

  NBD:衆安的業務範圍涵蓋銀行、保險等領域,意見的提出,對於衆安未來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衆安出自怎樣的考慮進行多元化發展?

  許煒:金融業的發展與創新離不開科技,隨着大灣區金融業不斷發展,區內對金融科技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作爲一家金融科技及保險科技公司,衆安憑其多年來積累的科技實力及豐富的服務經驗,能發揮優勢並向大灣區輸出科技,服務區內金融業。

  以健康險科技公司暖哇科技爲例,該公司由衆安孵化成立,主要服務保險公司及互聯網平臺,爲其健康險業務提供產品定製服務。

  在海外業務方面,衆安在線旗下衆安國際擁有出色的科技輸出能力及經驗。

  2018年,衆安國際以其雲技術新一代保險系統,支援日本保險巨頭Sompo推動數碼轉型。2019年,衆安國際與東南亞領先的O2O平臺Grab成立合資公司,進軍東南亞數碼保險分銷業務。

  大灣區市場讓香港迎機遇

  NBD:意見也提出,應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跨境金融風險等要求,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您認爲會遇到哪些難點和風險點,應如何防範?

  許煒:大灣區金融業持續創新及對外開放,互聯互通不斷深化,將大幅增加跨境資金流動,金融活動的複雜性、區內各金融體系的相互依存度,亦將因而提高。這將加大金融風險對區內經濟的潛在影響,加上非法金融活動、信息安全等問題,將爲區內監管者造成挑戰。

  在這過程中,我們必須平衡發展與風險管理的需要。

  《意見》提出,大灣區將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推進各項金融開放創新,並將完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防控體系。

  政府、監管機構及業界應與市場發展及業務創新並進,內地亦應加強與港澳及國外監管部門的合作,建立區域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而在金融風險管理領域,香港將能發揮關鍵作用。

  香港擁有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和優良的風險管理能力,且通過“滬深港通”和“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累積了豐富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經驗。

  香港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處理超過七成人民幣跨境支付,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風險管理方面領先全球。

  NBD:您認爲香港金融行業在未來5到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段,應將發展重點放在哪裏?

  許煒:一是進一步加強香港的金融樞紐作用。

  香港應繼續把握國家金融對外開放的機遇,除了滬深港通、債券通等現有機制,應不斷豐富互聯互通的範疇,例如電子支付系統,以及保險、基金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同時加強香港作爲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角色。

  二是金融科技。

  現今,金融與科技變得密不可分,金融業運用科技推動創新已成長期趨勢。

  香港金融科技相對其他地區起步較晚,科技“硬實力”也有待增強,但香港擁有龐大的金融業、成熟穩健的金融體系,具備發展金融科技的有利條件。

  作爲後發者,香港應善用自己的長處,集中發展金融科技的部分關鍵領域。

  例如,作爲全球重要的投資及資產管理中心,香港可重點發展保險科技、財富管理科技,以及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技術如結算系統等。

  此外,香港在發展監管科技(RegTech)方面亦具備優勢。

  NBD:未來,香港如何才能藉助大灣區的政策便利實現更高的發展水平?

  許煒: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亞洲及環球市場所需,是香港多年來的一大發展方針,放諸大灣區亦然。

  作爲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專業服務更是享譽全球。

  香港可利用其優勢,推動區內經濟發展,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發展中的功能。

  同時,大灣區龐大的市場將爲香港帶來機遇,有利香港優勢產業發展。

  隨着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不斷增強,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促進,將爲香港帶來更多人才、商機、投資,並可推動產業創新,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