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紅薯片子體積大、量多,其他糧食囤子儲存的量小,幾乎每家都有一個這樣的糧食站子專門儲存紅薯幹。別小看這個糧食站子,一家人一年的口糧基本是由它決定的,豐收了紅薯片子能堆滿,紅薯乾子紅薯饃也能填飽肚子,歉收了半站子不夠,喫的時候就得精打細算。

糧食站子

梁宏宇

糧食站子也是儲存糧食的地方。

最初見到的糧食站子,是儲存紅薯片子的地方。那是一個長有兩米、寬有一米半、高有兩米的秫稈箔裙成的一個糧食站子,箔是秫稈箔,用竹竿和檁固定在牆上和地上,中間還用竹竿摽住,裙成一個長方體的糧食站子,裏面放着曬乾的紅薯片子,滿滿的一大站子,留一個小口子,便於取紅薯片子,取過之後,再把口子的秫稈箔堵上,把上面對應的繩子頭繫緊。由於紅薯片子體積大、量多,其他糧食囤子儲存的量小,幾乎每家都有一個這樣的糧食站子專門儲存紅薯幹。

這種糧食站子,構造十分簡單,幾乎三面靠牆,至少兩面靠牆,靠檁和竹竿支撐立架,地上放一層磚頭或土坯,上面鋪一層較厚的麥秸,就可以放置紅薯片子了。別小看這個糧食站子,一家人一年的口糧基本是由它決定的,豐收了紅薯片子能堆滿,紅薯乾子紅薯饃也能填飽肚子,歉收了半站子不夠,喫的時候就得精打細算。家裏有沒有,看糧食站子就知道個大概,過去農村人說媒的相親的講這個的也大有人在。

這個裝滿紅薯乾子的糧食站子,不光是一家人的獨享,也是打發要飯的物質後臺。有的要飯的,要飯是一,還要紅薯乾子,有一些裝聾作啞的、瘸腿少胳膊的 ,專門要紅薯乾子,能給他苞谷,他高興得更狠;唱戲的說大鼓書的賣大力丸的,打把子賣藝的,耍槍弄棒玩魔術的,這些文明要飯者也是要紅薯乾子,他們往往在表演之後定時上門收,一把還嫌少,一瓢也不嫌多,天長日久,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善良的平輿農民,寧願少喫一口,也從不讓人家下不了臺。因爲五八年開始的三年自然災害,讓平輿人體會深刻,平輿人夜間偷着離家、外出要飯的往事歷歷在目,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也算是回報人家吧!

原想着,糧食站子就是放紅薯乾站子那個樣子,哪料到在平輿農家眼裏,大的泥巴囤子也有人叫糧食站子。仔細想來,所謂站子,就是站着的東西,站着的東西能放置儲存糧食,老百姓叫它糧食站子,實在是形象得狠。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平輿農民爲了完成大包乾必須上交的公糧任務和油料任務,種小麥和芝麻的多,二者都達到平輿種植面積的頂峯,一個要喫白麪饃的需求,一個是花錢置事的需求,所以紅薯的種植面積大大萎縮,以前那種大大的紅薯乾站子就用不上了,慢慢地就消失了。不過,隨着小麥產量的提高,大穴子越來越多,儲存小麥的糧食站子也開始多起來。

儲存小麥的糧食站子,大部分是用磚頭和水泥壘的,兩面靠牆,長一米半到兩米、寬一米到一米半、深一米,下面是磚頭水泥底兒,一家打的糧食存放問題就解決了。後來,平輿北部農民還在糧食站子裏做了瀝青,防潮效果更好。

九十年代,農村流行把糧食存到本地面粉廠,然後憑本喫麪,或直接賣給麪粉廠、然後買面喫。進入新世紀以來,聯合收割機的便利,本地糧食收儲企業(包括站點)的上地頭服務,農戶的外出打工,糧食市場的放開,都促成了小麥的地頭交易,放糧不如放錢、喫糧靠買的思想在絕大部分農民腦海裏形成,有防後防災意識的人還保留千兒八百斤的糧食,有的一粒不留全部賣掉。正是這樣,才讓很多存放小麥的糧食站子閒置不用,有的以爲是累贅就扒掉了。

2020年3月10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