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不解,爲何歷代皇族對隆興寺如此寵愛?

而今天的正定大佛寺卻遠沒有那麼出名?

正定是座古城,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東垣故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樂壘,建置於公元352年。後因沿襲真定之名,清時改爲正定。

春秋時期,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內的白狄族人以正定爲中心,建立鮮虞國,國都新市。周敬王三十一年鮮虞國被晉國所滅,此地屬晉國管轄。

戰國初期鮮虞人在這一帶建立了中山國,在此設東垣邑。趙惠文王三年中山國被趙國所滅,屬趙。

秦統一中國後,改東垣邑爲東垣縣,治所在今石家莊市古城村附近,屬鉅鹿郡。漢初,仍爲東垣縣。漢高祖十一年改東垣縣爲真定縣,屬恆山郡。漢文帝前元元年因避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爲常山郡。

漢武帝元鼎四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國,轄真定、藁城、肥壘和綿曼四縣。

東漢建武十三年廢真定國,將真定縣劃歸常山國管轄。

三國時,真定縣屬魏國常山郡。

所以正定人喜歡說自己是常山人,是因爲有個三國名將趙子龍。

而我今天想說一說正定的文物價值。

夜幕降臨,正定古城被萬盞彩燈裝點得金碧輝煌,閃耀的霓虹,像五顏六色的焰火,處處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登城樓觀夜景,俯瞰歷史文化街區,一道道美麗的光影線條更加襯托出千古風韻,古韻悠悠的街道。

古老的文化神韻和現代都市的氣息在這裏完美融合。

說起文化神韻,就先說說這位於正定縣城中的隆興寺吧。

隆興寺爲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隋開皇六年,是我國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完整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隋稱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

今天的隆興寺,多被人稱爲大佛寺。隆興寺是我國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隆興寺作爲河朔名寺,歷經千年,見證了唐宋至民國時期中國北方佛教文化的發展變化。隆興寺是是中國國內現存宋代建築、塑像及石刻最多的寺院建築之一。

正定隆興寺內有被我國古建泰斗梁思成先生譽爲世界古建築孤例的宋代建築摩尼殿,還有被魯迅譽爲“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有我國最高的銅鑄大佛“千手觀音”等被稱爲世界之最。銅像身軀高大,比例適度,其形體之巨、雕工之細實爲罕見。

北宋開寶二年,宋太祖趙匡胤敕令於龍興寺鑄大悲菩薩金身,並蓋大悲寶閣。開寶四年興工至八年落成,並以此爲主體,採用中軸線佈局大興擴建,形成了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宋代建築羣。元、明、清歷代又進行擴建和重修,並於康熙四十七年在西側增建帝王行宮,形成東爲僧舍,中爲佛事活動場所,西爲行宮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寺院達到鼎盛時期。

在寺內四處走,到也看不出多少特別之處,除了古樸與端莊之外,就是特色。而聽導遊講來,收益多多。從東晉十六國時期,隋文帝時代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代改稱隆興寺。北宋時重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大的宋代建築羣。

隆興寺是座千年古剎,也是一座珍藏了無數中華瑰寶的藝術宮殿。

隆興寺面積82500平方米,主要建築分佈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爲天王殿、大覺六師殿、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龍泉井亭。

有導遊講述,趙匡胤爲何建造大佛寺?

北宋開寶二年趙匡胤率軍攻打太原,駐蹕正定時前往正定城西唐朝大曆年間自覺禪師創建的大悲寺禮佛,寺僧可儔法師對他講,寺中大悲閣內原供一尊4丈9尺高的銅鑄大悲菩薩,五代後漢時,契丹攻打真定,大悲閣及銅像上半身毀於戰火,寺僧用泥對佛像進行了修補。時隔不久後周顯德二年,世宗柴榮詔令毀佛鑄錢,佛像下半截銅身也被毀掉,僧衆又用泥進行補塑。歷經這兩次劫難原來一尊好端端的銅佛便成了一尊泥像。可儔法師爲恢復銅像金身,得到皇帝恩准,他說當年毀佛時,蓮花座內發現有“遇顯即毀,遇宋即興”八個字。趙匡胤聽了以後,果然爲之所動,遂敕令在城內龍興寺重鑄大悲菩薩金身。

院落南北縱深,重疊有序,殿閣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佈局的重要實例。

導遊告訴我,這裏從哪裏能看出來受寵,要看在寺廟屆的地位與建築的特色和格局。

這的摩尼殿大殿結構十分奇特,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佈疏朗;柱子粗大,有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殿脊、飛檐曲線如波,自然流暢;四角微翹,如鳥振翅欲飛。像這樣外觀重跌雄偉、富於變化、形制頗爲特殊的古建築,爲宋《營造法式》之典範,被梁思成先生譽爲世界古建築孤例,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後人總結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有北宋建築摩尼殿,其平面造型和建築形式在中國古代殿堂建築中獨樹一幟。

五彩懸塑倒坐觀音,爲佛教美學藝術的上乘之作。而我見過的最美的觀音也是這裏的鎮寺之寶了。摩尼殿內槽北壁爲一座宋代的泥塑五彩懸山,懸山上共有佛像30餘身,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端坐於中間的五彩自在觀音像,俗稱“倒坐觀音”。觀音像高3.4米,左足踏蓮,右腿踞起,兩手抱膝,身體稍向前傾斜,面容秀麗恬靜,姿態優雅端莊。柳眉之下,那雙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視,恰與禮佛者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這人性化了的佛像被魯迅先生稱爲“東方美神”。

轉輪藏閣內的宋代轉輪藏則爲現存時代最早者,是宋代小木作稀有遺物。最古老的轉輪藏轉輪藏,是一座收藏經文的旋轉書架,外觀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設木軸,亭身設有經屜,可以存放佛經,推之可轉動。取佛教“法輪常轉,自動不息”之意,喻佛法猶如輪子輾轉相傳,永不停息。

隋朝的龍藏寺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是我國現存著名古碑刻之一,其碑文書法上承六朝碑石餘韻,下開唐楷先風,對研究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發展和字體演變具有重要價值。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近代著名學者康有爲讚譽“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爲隋碑第一也”,後人也稱其爲楷書第一碑。

隆興寺又被稱爲大佛寺,是因爲這裏有我國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觀音。它爲北宋開寶四年奉太祖趙匡胤之命鑄造。像高21 .3米,共42臂,除本身的兩隻手、眼外,在身體左右各有20隻手,分別執日、月、淨瓶、金剛杵、寶劍等法器。銅像身軀高大,比例適度,其形體之巨、雕工之細實爲罕見。

千手觀音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高的銅鑄立式佛教造像。

有個傳說,說了大佛的造成。北宋開寶四年七月二十日,三千名工役聚於隆興寺,開始了這一浩大的工程。先拆去九間講堂,挖地基於黃泉,留一2米深,邊長13米的方坑,內栽7根熟鐵柱,每根鐵柱用7條鐵鐧合就,再用7條鐵繩捆系,然後將方坑內注滿生鐵水,堅實的基礎使佛像經受住了千百年來多次地震撼搖。基礎打好以後,其上立一大木爲胎,先塑出千手觀音泥像,製出內模外範,然後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座,第二段至膝蓋,第三段至臍輪,第四段至胸臆,第五段至腋下,第六段至肩,第七段至頭頂。相傳在鑄佛像頭部時,因爲佛像太高,銅水沒等提上去就凝固了,工程被迫停了下來,這時有一位白鬍子老人正在觀看這一工程,工匠們就請教他“老人家,您有什麼好辦法嗎?”老人捋着鬍子笑了笑說:“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能有什麼好辦法呢?”說完,老人飄然而逝。工匠們便從他這句話裏悟出了屯土的道理,採用屯土的辦法很快就鑄好了大佛的頭部。

毗盧殿內的銅鑄毗盧佛,構思奇巧,製作精美,是中國古代銅造像中的珍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隆興寺受到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國家屢撥鉅款先後對寺內轉輪藏閣、慈氏閣、摩尼殿、龍泉井亭、大悲閣等進行落架重修,使大多古建築保持了較完整的歷史風貌。

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堪稱國寶,毗盧佛設計獨特,精美絕倫,爲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爲其生母慈聖皇太后祝壽所御製的。這尊毗盧佛全部爲青銅鑄造,高6.72米,由三層坐式毗盧佛和三層圓鼓形蓮座層置而成。三層蓮座的千葉蓮瓣上均鑄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於變化,整尊造像上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這尊皇家御製的毗盧佛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銅鑄工藝,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堪稱海內孤例。

有些寺廟國寶級文物有一兩件足矣,而隆興寺多到六件,保存完好,受寵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瞭。

其實正定的在小國寶遠遠不止六價。現存隋唐以來建築38處,其中,國保10處、省保5處、縣保24處,館藏文物7672件,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264件,國保級文物在全國縣級行政區中位居第二。

素有“三山不見,九橋不流”,意爲三山:恆山、常山、中山三個名稱都有山字而不是山,故有“三山不見山”“九橋不流”之說, 是在隆興寺天王殿前、府文廟栽門前、縣文廟前院各建有一座三路單孔石橋,橋下各有一小池,雨後有些積水,天旱則乾涸,故有此稱.

還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譽。始建於隋開皇六年的隆興寺是中國著名的十大名寺之一,被稱爲“京外第一名剎”,除了前面所說的寺內銅鑄千手千眼觀音堪稱世界之最,摩尼殿是世界古建築孤例,龍藏寺碑被譽爲“隋碑第一“,倒座觀音被魯迅先生驚歎爲“東方美神”。

開元寺鐘樓是中國現存的唯一唐代鐘樓。天寧寺凌霄塔、開元寺須彌塔、臨濟寺澄靈塔、廣惠寺多寶塔等造型奇特,建築精美,具有極高的建築學、美學價值,被譽爲“古建藝術寶庫”“佛教文化博物館”。

10處國保:隆興寺、開元寺、廣惠寺華塔、臨濟寺澄靈塔、天寧寺凌霄塔、縣文廟大成殿、府文廟、唐代風動碑、正定古城牆、梁氏宗祠。

5處省保:西洋仰韶文化遺址、小客龍山文化遺址、新城鋪商周遺址、梁氏宗祠、王氏家族墓地。

爲了宣傳,我把這些稱謂一一說出: “九樓”指的是原城四門樓、四角樓、陽和樓;“四塔”爲凌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八大寺”指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前寺、後寺、崇因寺;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過去正定擁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牌坊,像較大的許家牌坊、梁家牌坊等。

相關景點推薦:

1、趙雲廟

趙雲廟位於正定縣,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三國名將,有“常勝將軍“之稱。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佔地12畝,總建築面積積1500平方米。該廟採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分爲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趙雲廟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與世界文明之隆興寺、榮國府毗鄰。

2、開元寺

正定開元寺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淨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隋開皇十年改名解慧寺。2000年6月在正定城內府前街出土了一巨大贔屓殘碑基座,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有關專家考證,爲後唐遺物,距今約1200餘年,是研究中國後唐至五代時期歷史的重大發現,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國內罕見的藝術珍品,堪稱天下第一。現存於開元寺內。

3、天寧寺凌霄塔

凌霄塔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現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於城內天寧寺,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雲際,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結構,當地百姓俗稱木塔。爲保護這座在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1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其予以重修,在保持原貌的原則下,於1982年進行了落架重修。

4、臨濟寺

臨濟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原址在正定城東南的臨濟村。唐大中八年,山東曹州人義玄來河北弘揚佛法,到正定臨濟寺作主持並創立了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唐鹹通八年四月十日,義玄禪師端然圓寂,其弟子遂將他的衣鉢於城內建塔安葬,臨濟寺也隨之移到正定城內。唐懿宗久聞義玄大名,甚爲敬慕,賜諡“慧照禪師”,所建之塔命名爲“澄靈塔”。

澄靈塔高30.47米,爲八角九級磚仿木構密檐式塔,建在八角形磚砌臺基上,臺上爲石砌基座,再上爲磚砌須彌座,束腰正面鑲嵌清雍正皇帝諭旨石刻,其餘各面均有二壼門花飾。須彌座上是由勾欄、斗拱組成的一圍平座,平座上以三層仰蓮承託塔身。第一層四正面做磚雕拱形假門,四側面飾方形假窗,正面圓形假門上端嵌“唐臨濟慧照澄靈塔”石匾。第二層向上,層高驟減,密檐相接,形成柔和協調的輪廓線。塔頂覆綠琉璃瓦,塔剎由仰蓮、寶瓶、相輪、圓光、寶蓋、仰月、寶珠等組成。

臨濟寺澄靈塔坐落於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寺內,俗稱青塔、衣鉢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澄靈塔舉高30.7米,是一座磚砌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塔。該寺於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門移交佛教團體。1986年以後,先後重建了大雄寶殿、法乳堂、傳燈堂以及山門殿等建築,使之成爲正定名剎。2001年06月25日,臨濟寺澄靈塔作爲金代古建築,已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5、長樂門

據相關資料記載,正定城牆屬府級規制,周長24裏、高3丈3尺,設有四門,東曰迎旭、南曰長樂、西曰鎮遠、北曰永安,經過歲月的損耗,正定古城牆僅存有頹壁殘垣和南、西、北三座搖搖欲墜的城門。長樂門是後來修復的,城門分上下兩層,上屋檐下的“長樂門“牌匾爲著名書法家啓功所書。

6、廣惠寺華塔

廣惠寺華塔,又名多寶塔。位於正定縣歷史文化街區東側。1961年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惠寺因有華塔又稱華塔寺。據光緒元年《正定縣誌》載,該寺建於唐德宗貞元年間,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後期,寺院廢毀,唯塔尚存。根據塔的結構形式和第一層內壁上正隆六年墨跡推斷,該塔應爲遼金時代遺物。

7、梁氏宗祠俗稱梁家祠堂,是正定名門望族梁家祭祀祖先的地方,始建於明代,1982年11月被公佈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晉升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由國務院覈定並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至1998年由文保所自籌資金14.5萬元對其進行了落架復原性重修。 梁氏宗祠單檐硬山頂,面闊五間,每間都有門,正中是紅漆木扇門,其他四門是木窗格門。正門前掛有一副對聯:“光被家國九分韜略五經濟,榮及鄉里一門棟樑兩朝功”。落款是“邑人 李翼良 撰並書”。這副對聯客觀地評價了梁氏先人對國家、對家鄉、對後世的功績與影響。殿內正中掛有兩副畫像,一位是明代名相梁夢龍,一位是其曾孫、清代大學士梁清標,四周牆上掛有梁氏家譜及碑文拓片,講述了梁氏家族的淵源以及對後世的影響與貢獻。

梁氏一族是明洪武年間從山西蔚州遷居真定北聖板的。相傳六代至梁夢龍而家族大顯。梁夢龍在明嘉靖三十二年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保。他爲官秉直,戰功卓越,受到了萬曆皇帝加官進爵等一系列的獎勵,是明史有傳,百姓傳頌的名人,人稱“梁閣老”。他的曾孫梁清寬、梁清遠、梁清標同列“九卿”,人稱“一門三進士”。可以說,梁氏家族是“一堂榮五代”,輩輩出高官,門庭顯赫。

梁氏家族曾在老家北聖板村附近建有佔地三百多畝的梁氏墓園,在真定城西北建有雕橋莊別墅,城內建有佔地40多畝的“梁相府”。另外,南城門內還有爲梁家歌功頌德的“三世一品坊”,“大司馬坊”等多家石牌坊。可惜,這些建築都隨着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而不復存在,只有這座梁氏宗祠和蕉林書屋在訴說着昔日的輝煌和歲月的滄桑。

從梁氐說一說正定的名人。

輝煌的文化造就了正定人才輩出。僅列入“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河北名人”就有7位:百歲帝王趙佗 、三國名將趙雲、范仲淹、醫學家李杲、蘇天爵、元代戲曲作家白樸 、梁清標。

還有中國五代末、宋朝初勇將高懷德、漢末黃巾起義軍首領張燕等。有據可談的歷史名人佔148位,正定歷史上曾有95位考中進士,著名學者百餘人,著作500篇。

四十年來,正定在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尤其近年以來,正定以“創城”爲契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城市面貌全面提升,社會反響良好。尚二明同志上世紀90年代曾在正定縣政府工作。他熱愛攝影藝術,在工作之餘,用鏡頭陸續地記錄下了正定縣的非遺特色、國寶文化及古城的發展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