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俊彥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趙四十萬人就是回來種地也是國力啊!何不食肉糜?那個時候種地的收成,是個未知數。國力這個東西,不是隻看人口基數,齊國人多,戰末還能拉出來幾十萬大軍,但是依舊不還是不戰而降?農耕時代人口就是國力啊!這個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你解釋,推薦看下《中國古代經濟史稿》,裏面闡述了先秦時期經濟結構跟農耕對國力的影響。並不是說人口基數就代表着產值,尤其是對於新遷民的人口。
從胡服騎射開始到長平之戰結束,趙一直處於戰亂和內亂的狀態中,將近四十年的不間斷戰事,趙原本的囤積基本是消耗殆盡的,這四十年中,全靠着掠奪中山國和樓煩等國來維持國立,真正看着種地休養生息的時間並不多,趙惠文王時期更是不斷髮動戰事掠奪,除了繩池之會在秦國喫癟之外,對齊,魏的掠奪從未停止,可見當時趙並沒有能力‘耕地休養生息’反而是用以戰養戰的方式來補充國力。
這個時候,大量的非青壯閒雜人口,不是勞動力,反而還是一種負擔。士兵都是青壯年啊,跟秦國和,讓士兵去耕做,先緩幾年。能用的聽話的人是國力。白來的東西不能吞併就想辦法浪費掉,輸贏都不影響自己本錢。戰略上選擇上黨地區決戰已經輸了。
中山國幾次覆滅幾次復國。差點把趙幹掉的牛逼存在,尤其是中山國覆滅不久,趙想把他們拉出去陪葬也不無可能,反正一羣亂臣賊子不死難道還給他們供上喫喝再去造反?作者這樣說打開一點思路了,四十萬可能不是全部直屬於趙的王軍有些是家族或者遊牧民族的隨軍。好奇,如果幾十萬不受控制的軍隊,請問如何安排他們去送人頭?趙軍還在長平抗了那麼久,如果不受控制早就跑了或者反了,40多萬可以算主力部隊了吧,直接兵變完事了。(秦一統6國時候也就最多出60萬軍隊吧,趙除李牧防禦匈奴部隊外應該趙各地也就10-20萬部隊了吧)
廉頗防守的確耗死,所以趙主動出擊也是無奈選擇,但覺得不是送死吧,更多的是主動出擊,一方面軍糧跟不上,死耗也是必敗,另外一方面其他幾國圍觀表明趙與秦打的態度以期望外援。但沒有想到,白起那麼開掛,50萬圍殲40萬,放哪個時代都算經典案例,不用說古代多擊潰戰。
你後面說的邯鄲之戰,我到覺得有講究,秦軍有些不太積極,可能秦軍對於武安君的事情普遍不滿,更不用去救范雎親信,巴不得他投降,然後搬到范雎。後面的確不少人上書要求按用人不當處理范雎。如果秦軍還是白起統領,不說一定打下,重創趙肯定沒有問題。所以趙可以解邯鄲之圍,一方面就白起預料的,秦軍不適合那時候出兵,另外一方面,秦軍自己也不太積極,並不是趙還有多少牛的實力。打匈奴,反正李牧的邊防軍好像一直都在,他打匈奴好像趙軍也沒有其他主力去支援啊。所以我覺得長平之後,趙軍主力基本完蛋。廉頗他們出動也沒有再到40萬的軍力。
另外秦這時候打趙,的確是好時機,秦自己有白起,趙自趙靈王后有點下滑,再加決戰選在上黨,勾引趙軍出擊,拉他的補給線,這個時候不打,什麼時候打,萬一白起死的早,或者後面子孫不給力,趙又恢復一點了,李牧廉頗還不來打秦。兩個實力差不多的對手,一個稍微感冒一下,另外一個還不趕緊把他打趴下。(白起司馬錯之前差不多重創了楚、魏、韓部隊,剩下燕、趙、齊,燕好像那時候不太行,齊太遠,不打趙,怎麼平定秦一統大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