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什麼今天仍有那麼多人喜愛豐子愷的畫。豐子愷的畫充滿童真童趣,他的心地,如他的漫畫一樣,善良、溫潤、有趣。


20世紀30年代初,上海《新聞報》有一篇評論著名畫家豐子愷的文章——《豐子愷畫畫不要臉》。豐子愷看後大喫一驚,怒不可遏。心想:我與作者素不相識,無怨無仇,爲何竟遭此辱罵?待看完全文,豐子愷卻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原來文章是分析豐子愷畫的畫,人物臉部雖然大都沒有眼睛鼻子,但卻惟妙惟肖,極爲傳神。

豐子愷的畫充滿童真童趣,他的心地,如他的漫畫一樣,善良、溫潤、有趣。其實他的作品我們都看過,在兒時課本上,在老雜誌報刊上……只是我們並不知這些生動的畫,出自於“國漫之祖”豐子愷之手。美學大師朱光潛贊他的畫:有詩意,有諧趣,有悲天憫人的意味。

今天我們懷念豐子愷,並不僅僅是因爲他畫中的詩意與諧趣、平淡與天真,更是因爲那份“人間的情味”。

“漫畫”二字從他開始

1921年,東京街頭的書攤邊,一位中國留學生捧着一本《夢二畫集·春之卷》遲遲不捨放下。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張名爲《同年級生》的畫上。那是一張毛筆速寫,畫上的兩個婦人相遇於三輪車伕的車邊,一人華貴雍容,一人貧寒窘迫,寥寥數筆間透露着東方式的詩意。

這位留學生就是豐子愷。他到日本原本是打算學西洋畫的,卻因爲與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邂逅”改變了初衷。竹久夢二的寥寥數筆以造型之美感動了他的眼,以詩的意味感動了他的心。他決定放棄學習西洋畫,轉而用毛筆以一種新的繪畫形式來表現中國的文人意境。

回國後,豐子愷到上虞的白馬湖教書。教學之餘,他在煙盒背面、備課本上用毛筆描下了平常所縈心的瑣事細故。有一天他畫了一幅漫畫《茶》貼在門上,朱自清、俞平伯等朋友看到之後覺得十分有趣,於是鼓勵他發表和繼續創作。

1924年,豐子愷公開發表《茶》與《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成爲將“漫畫”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我不能承認自己是中國漫畫的創始者,我只承認漫畫二字是在我的畫上開始用起的。”豐子愷曾在自述中這樣寫道:“漫畫二字,望文生義:漫,隨意也。凡隨意寫出的畫,都不妨稱爲漫畫,因爲我作漫畫,感覺同寫隨筆一樣。不過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

“漫畫”問世之初,曾引發不少討論。豐子愷的早期作品《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發表在《文學週報》上時,有人批評道:“這人是李後主,應該穿古裝,你怎麼畫成穿大褂的現代人?”豐子愷回答說:“我不是作歷史畫,也不是爲李後主詞作插圖,我是描寫讀李詞後所得的體感。我是現代人,我的體感當然作現代相。”

更多的人則很快接受了豐子愷的創新。俞平伯認爲,豐子愷是用西洋畫的筆調描繪中國詩境的第一人,“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間的情味。


至高的技巧恰恰是無技巧

豐子愷的女兒豐宛音十歲那年隨父親到嘉興煙雨樓遊玩,正在剝南湖菱的時候,忽然聽到鄰座有幾位遊客提到父親的名字:“豐子愷畫的人真怪,有的沒有五官,有的只有一張嘴,有的臉上只有兩條橫線。這難道算是時髦嗎?”“他畫的人眼鏡玻璃後面怎麼不見眼睛?”

《村學校的音樂課》就是這樣一幅典型的豐子愷漫畫,背對着觀者的老師拉着一把二胡,畫面中數十個小學生仰頭張嘴跟着二胡的節奏唱歌,他們都沒有眉毛、眼睛、鼻子,但孩子們對於音樂課堂的喜愛卻溢出畫面。這正是豐子愷在漫畫創作中所追求的“表情”。

在他看來,嘴是表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有時候只畫一張嘴就夠了。“非但夠了,有時眉、目、鼻竟不可描,描了使觀者沒有想象的餘地,反而減弱人物畫的表情。”“古人之言:‘意到筆不到’,真非欺人之談。作畫意在筆先,只要意到,筆不妨不到;非但筆不妨不到,有時筆到了反而累贅。”

豐子愷畫人雖不一定畫五官,但細節都在人物的姿態與動作間。他用筆越是省略,就越有趣味,好比是話未說盡留半句,觀看的人感覺這幅畫是被“我”看懂的,從而有一種成就感和愉悅感。


在絕望中給人以希望

1937年11月,豐子愷的故鄉石門鎮遭日軍轟炸,他寫下“寧當流浪漢、不做亡國奴”的立心之言,帶領一家老小開始了逃難之旅,一路經杭州、桐廬、蘭溪、衢州、上饒、南昌、湘潭、長沙、漢口,最後到達桂林。八年間,他數次與家中老小失散。

1938年3月,豐子愷帶着家人到達武漢。有一天,他在武昌鄉下發現一棵被人砍伐大半截卻仍枝繁葉茂的大樹,觸景生情聯想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嗎?於是,便以這棵大樹爲題材畫下一幅漫畫《大樹》,畫中被砍伐大半的大樹上冒出的新芽。他在畫上題詩:“大樹被斬伐,生機並不絕。春來怒抽條,氣象何蓬勃!”

在這段被豐子愷稱爲“藝術逃難”的過程中,他一路走、一路寫,一路記、一路畫,把所見、所聞、所感繪諸紙上。《大樹畫冊》由此誕生。


戰爭的炮火雖然無情,卻沒有摧毀豐子愷的內心世界,他在戰爭和流徙中並未趨向悲觀厭世,而是將樂觀與信念體現在畫面中,無論在怎樣的黑暗中,他總望向那綿綿不絕的生之力量。

在《我願化天使空中收炸彈》中,一羣背井離鄉的中國人在蒼茫大地間無處可逃,任由日本人轟炸,畫面正上方有一個兒童化作天使的模樣,雙手去“迎接”來自敵人的炸彈,想要爲逃難中的人們遮擋災難。

在《小主人的腿》中,一隻小狗嘴裏叼着一條小腿,鮮血流淌着整個畫面,空中三枚炸彈襲來。作爲小主人生前最好的玩伴,小狗眼中悲涼盡顯,對於小主人的哀思讓人動容。

豐子愷有不少重要的作品都誕生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人們感到絕望的時候,他的畫給人以溫情與希望,這是他作品的可貴之處。


做一個像人的人

豐子愷最著名的《護生畫集》是他與老師弘一法師之間的一個約定。1928年,豐子愷決定繪製50幅護生畫,爲老師慶生。老師叮囑他:“畫集應是通俗的藝術品,應以優美柔和的情調,讓閱者生髮淒涼悲憫的感想。”十年之後,豐子愷又完成了第二集60頁《護生畫集》,弘一法師非常高興,很快爲畫集配上了文字,並回信“朽人七十歲時,請仁者作護生畫集三集,共七十幅;八十歲時,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歲時,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歲時,作第六集,共百幅。護生畫功德於此圓滿。”豐子愷給老師回信,信中只有八個字“世壽所許,定當遵囑”。《護生畫集》從開始到完成,跨越了整整50年。

《護生畫集》裏有一幅著名的《首尾就烹》,畫的是一條懷孕的鱔魚被烹煮時,弓起自己的腹部保護幼鱔的情景。抗戰時期,對於“護生”二字,豐子愷曾遭到不少非議。在逃難到漢口的時候,有人告訴他說:“某某人說你的《護生畫集》可以燒燬了。”這讓當時的豐子愷倍感喫驚。還有人說:今天的戰況下你竟然只是感恩於禽獸,絲毫看不到百姓的疾苦。更有人嘲諷:一滴水裏有無數的小蟲,你這護生根本不徹底。

豐子愷是這樣回應的:“護生者,護心也。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事。這是護生的主要目的。”“我們爲什麼要殺敵?是因爲敵不講公道,侵略我國,違揹人道,塗炭生靈,所以要‘殺’。”“我們是爲真理而戰,爲正義而戰,爲人道而戰,爲和平而戰。我們是‘以殺止殺’,不是鼓勵殺生,我們是爲護生而抗戰。”


豐子愷一生敬仰他的老師弘一法師,因爲“他是一個像人的人”。做一個像人的人,也正是豐子愷一生的追求。

爲什麼今天仍有那麼多人喜愛豐子愷的畫?因爲他的畫充滿着對孩子的愛、對生活的愛、對人類的愛。他的作品告訴我們,畫家不只是手藝人,技巧並不是成爲大畫家的必要因素,必要因素是首先成爲一個人,一個有足夠修養的人。

◎本文原載於《解放日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